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死亡观在以道为基点的自然哲学理论基础上,阐发了"死生,命也"、死乃"气"之"聚散",应"安时处顺",以及反对违背自然,从以生观死的视角,强调应珍视生命,通过"养生"达生"以尽天年,并通过"虚、静、损、忘"等各种修养方式和境界体验,以达到精神上的彻底解脱等基本内涵,这些为新时期的德育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取经路上     
如同物业管理,物业是没有生命的,而物业的主人是鲜活的;《住宅与房地产》是死的,而办杂志的人赋予了它灵魂。有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杂志。这个载体,以及它所传达的内容,都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0年的纪念,对我来说就是关于人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奉献是生命不朽的基石。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的话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他为祖国、为人民大众做了多少有价值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则.<古兰经>中把人死说成是"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说,人死了"除了组成有机实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本就是面对生命、丰富生命的事业,因此,使生命茁壮成长,更加美好、更加绚丽多彩,是现代教育事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一、自然生命教育对于自然生命,一切生命体包括植物、生物和一般动物都同样具有。人的肉体生命,是自然界生命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是以自然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自然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造福桑梓,积德行善是很多人的人生理想,有这种理想的人不仅希望能保持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希望能成为一位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说: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如果一个人没有现实作为,没有在他的生命里发挥应有价值,活着的他与死了的他是没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企业》2007,(7):64-65
中国民营企业短命已经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有自己把自己给“造”死的;有被竞争对手或市场逼死的;也有自己“老”死的。有5岁“老”死的,也有10岁“老”死的。虽然企业年头都不长,但不少未老先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休闲居住是一种哲思,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休闲居住取法于远古的智慧。儒家、道家、佛家曾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同样的哲理:“天人合~”。在居住上,便体现为居家处世要取天阳之神气,地阴之精气,人间之和气。历代建筑师都认为唯自然方是大美,无论是居住的每个角落,都充分归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让居住者不仅得到身体的放松,更得到心灵的闲适。正如庄子提出的逍遥游:上下与天地同游,泯物我,齐死生。  相似文献   

9.
一、不可抗拒的生命规律 自然界的生命规律在企业界同样适用,有生即有死是任伺事物都不可避免的。生命与企业于生死的差异在于:生命与生命在出生时的差异主要是从母体获取的营养以及免疫能力;企业与企业的差异则是最初占有资源的不同和所涉及行业的区别,而它们却与最终的死亡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据统计,目前我国近千万家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2年,而国际上的一些大型企业同样也“潮起潮落”、兴衰轮回,最终“陨落星际”。  相似文献   

10.
欣赏生命     
生命是宇宙间最值得欣赏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成长是一种令人无比激动的过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没有谁会拒绝生命,放弃自己生命的人若非出于一种大义,便是他的心已先行死亡。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活着,就是一首好诗。仔细想想,生命的构成并不是那些血脉和筋骨,它们只组合了一具肉体。生命的构成是时间,无声无息的时间带来了生命又带走了生命。生命的每一个日子,都有其内在的美丽。可我们中的不少人在太世…  相似文献   

11.
抱着生的信念和愿望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蜕变,就一定能够超越时代与企业成长周期,跨越死亡,从而活得长、活得健壮、活得好。为什么提"向生而生"这个词?在以往词汇里,只有"向死而生"。"向生而生"这个词是我们造出来的。源于我、陈春华、施炜老师参加"正和岛"举办的一次三人论坛,当时题目就是"向死而生"。大意是讲,人生来就是绝望的,人总是要死的,处于死亡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是需在有限生命当中进行选择,不断寻找生命意义,不断实现自身价值,以这种方式来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2.
王冬梅 《活力》2013,(22):52-52
一、“生前预嘱”的概念 “生前预嘱”,是一份在本人清醒时自愿签署的文件,明确表达本人在生命末期希望使用什么种类的医疗照顾,包括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如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心脏电击…),以及如何实现尊严离世。“生前预嘱”不是安乐死,不是由医生对末期病人实行的主动的致死行为。与安乐死目前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严厉制止的情形相反。“生前预嘱”由于倡导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死亡,而与中国和大多数国家法律没有冲突。这一“任其自然死亡”的做法被称为“自然死”或“尊严死”。  相似文献   

13.
企业存在的生命规律 自然界的生命规律在企业界同样适用,有生即有死是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的.生命与企业于生死的差异在于:生命与生命在出生时的差异主要是从母体获取的营养以及免疫能力;企业与企业的差异则是最初占有资源的不同和所涉及行业的区别,而它们却与最终的死亡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持续创新破解企业发展宿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同很多人希望长命百岁一样,每个企业都希望能成为长寿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代企业的基本追求,是企业战略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家向往的目标。在对企业生命的研究中,人们参照生命体的自然进化规律研究企业生命,将生命的自然周期思想摄入研究的范畴,同时假设了企业的生死规律。诚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自有生存、发展和消亡的市  相似文献   

15.
九月之韵     
九月,是一个适合用心灵交流的时刻。或者是因为九月的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生动,又或是它将一切生命映照得更加的鲜活与亲切,种种外在的美好让人无法抗拒地被吸引,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与之相和谐的律动。不管是秋阳朗照的温暖,还是金风拂面的清爽,抑或是雨后高天的澄碧,都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画作为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自然诗意的一种方式,作为反映画家自我意识和精神风范的一种手段,应通过对具有超越生命形象的选择,赋予画面奇妙的精神氛围和自然诗意,应表现画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因此,每位画家都在用传统的笔墨语言回应着自然的呼唤,每位画家都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生命之气、浩然之气、永恒之气。正如绘画大师石涛所言:“作画无论新手、老手,当以气取胜。”  相似文献   

17.
向死而生     
生命的辩证法告诉人们,有生就有死。诞生,就意味着总要死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朝向死亡而生存着的,但死的意义又各有不同。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关生死的命题——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18.
刘传 《企业文化》2005,(5):73-73
今天看到一个女记者结束生命的报导,感慨良多。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也选择了结束生命,他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在别人眼里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其实很多人都有孤独、迷惘,甚至有想到此为止的念头,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这个勇气。知识分子,尤其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会给自己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理想,当他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的时候,失望是很自然的。人往往会跟人比,  相似文献   

19.
何叶 《中国企业家》2007,(8):104-105
龚如心生命里的最后十年实在算不上甜蜜。这十年也正是香港回归的十年。她的一生其实是典型的“香港制造”三月的最后一天,导演陈果在北大办讲座,他把自己的香港三部曲剪辑在一块,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在《细路祥》结尾的地方,阿婆感叹说,这世界有什么好看,赶出来做甚?看到这里,陈果说“一个人出生之后,每个人都一样,最后的期待就是死。如何死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生命”,一条是“政治生命”。一名共产党员,从入党宣誓那刻起,便获得了光荣的“政治生命”。对于“自然生命”,人们一般都很爱惜,一有病变或稍感不适便赶忙求医,以免染上痼疾,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对于“政治生命”,人们的态度就不同了。多数人把“政治生命”看得比“自然生命”更重要——方志敏面对敌人的屠刀,朗声大笑:“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夏明翰在敌人的刑场上挥笔写下了壮丽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老山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