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齐齐哈尔市建华、铁锋、龙沙三个行政区以及所管辖的街道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齐齐哈尔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现状、组织现状、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齐齐哈尔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重新梳理齐齐哈尔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通过对齐齐哈尔市各个街道办、社区、社区体育方面的专家及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认真探讨齐齐哈尔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对策,为齐齐哈尔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各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投入力度较大,活动参与人群日渐增多,但仍存在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结构不均衡,社区体育活动经费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方面问题。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为延安社区体育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西安市城区内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西安市社区体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西安社区体育文化的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区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是落实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经,本文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基本现状作了调查研究,指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良好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的重要方面,它对于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内涵。本文将子长县社区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探讨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了该县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该县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冷漠。所以我县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借助外部力量依靠自身优势大为发展,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体育文化。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从而促进我县社区体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郝琳 《价值工程》2011,30(14):322-323
为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功能,使社区体育得以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分析我国西部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议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是保障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对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构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生系统来促进两者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生系统的构建需要遵训共生规律,提高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关联度,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选择合适的模式,并依托第三方组织搭建共生平台.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分析相关研究的主要特征。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三个城市的24所学校和18个社区就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情况并对殷行街道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分管领导、教师和学生以及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对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都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学校利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都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健身指导、参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帮助社区进行体质监测、到社区宣传体育文化健康知识等。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弥补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促进全民健身,另一方面学校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社区共享同时也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提高师生员工素质,为学校自身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对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社区居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增强,如何更好地叶社区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从体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绥化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由于发展受一些条件的制约,绥化市社区体育目前仍存在问题,比如居民对体育功能的认知程度低、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单一、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不完善等。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绥化市社区体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靖桥 《河北企业》2014,(3):52-52
<正>对社区居民从事健身运动行为与心理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何种因素可以促进更多的居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使他们有充裕的活动资源和正确的健康运动指导。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的调查与研究,能够了解社区居民的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基本特征构成、社区居民参与健身运动的路径以及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等系列问题,为制定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实现体育现代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城市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高效发展。而城市体育的主要实行单位又是社区,因此保障社区体育服务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急需引入公共管理的理念。本文分析了当下社区体育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整改意见,以期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活动都是由政府来举办,或者是由机关单位,工厂或者学校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因此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开始转变,城市社区普遍出现,因此社区体育成为了新时期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新形式,也是新时期群众体育开展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长春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为主要背景和研究对象,进而探讨吉林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吉林省及其他地区发展社区体育和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秀艳 《价值工程》2015,(3):288-289
本文对于郑州市社区体育的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前郑州市的城市社区对于体育服务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柳青 《价值工程》2012,31(34):247-248
在同一个辖区之内,形成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是我国建立全民健身社会的一种可行的途径,以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和社区体育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种共享机制能够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利,还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进程,一举两得。本文首先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对二者的共享机制提出了相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是落实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河北省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河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10):72-74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海口市社区体育现状的实地考察,揭示了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居民体育消费、锻炼路径、组织管理模式等要素的现状。结果表明:海口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意识较强,体育消费水平较合理且消费类型贴近所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但社区体育场地匮乏、体育器材设施少、生活小区空间小等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7.
秦华 《价值工程》2012,31(9):169-170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陕西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认为,目前陕西高校体育资源存在着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现象,陕西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偏少,缺少与高校体育的主动沟通。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渗透的作用,民俗体育教学不仅需要从科学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化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实践,通过与社区体育相结合不断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本文从民俗体育教学及社区体育的概述着手,通过对二者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民俗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互助、互利、互惠的互动机制,从而实现二者的积极互动并促进民俗体育教学的深化发展与改革,旨在为高校民俗体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以及社区体育的长期发展提供可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城市社区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对学校体育来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其人力资源和场地器材方面的优势,为学校体育的延展提供一个舞台。对社区体育而言,可以改变社区体育中缺少场地器材,没有专人指导的弊端;因此,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模式,既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长远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着眼,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财政补贴支持下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了论述,从供需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