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系统是维系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自然法则,人类发展离不开生态,然而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为起点,在无数的惨痛事实面前,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地思考这一自然法则。"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大突破,但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每一个自然人,法人,都不容回避的责任。笔者认为学校肩负着不可推卸责任,因而生态文明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  相似文献   

2.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承担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利用外部环境的功能。工业文明时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谋求利润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和最新道路,蕴含着“两山”理论引领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生态民生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追求等丰富内涵。本文提出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重新审视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经济模式中固有的“利润至上”发展观。基于此,企业要重构企业—高校—社会环保组织生态文化环境营造的联动机制;形成经济—生态—社会一体化的复合型绿色发展模式;打造企业—政府—公众多元共治监督模式,切实履行企业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3.
葛巧玉 《价值工程》2011,30(33):304-305
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从生态危机中引发的对传统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变革。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提出要解决工业文明阶段的生态危机,必须要走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应充分考虑到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伦理形态。为了人类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人们必须从“人类主宰世界”的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把对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提升到理性的、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养成爱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人类更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文明,其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其特征是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而生态财税制度和政策是国家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而实施的宏观调控手段。不管从它们的最终目标的协同上,还是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明上,生态的财税制度和政策都会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生态文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就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必要前提。通过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乡村旅游开发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创造,也更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关系,融合发展过程中将产生更大的公益效应,因此应积极探索新的路径。文章对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其中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和财富源泉、尊重自然规律和合理调节"物质变换"以及"两个和解"的思想,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走向生态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念基础,同时对确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法治观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企业应当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纵观整个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有的地方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 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的和谐属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特殊又重要的领域,环境的和谐,具有作为境界、作为观念、作为思维方式这三层意蕴,和谐境界、和谐理念以及和谐思维三者构成了和谐文化与生态文明建构的重要指标与内涵.而生态文学的兴起与繁荣是当今时代对环境和谐的一种文化接应,因此,承担和谐文化建设的特殊使命--灌输"环境性意识"就成为生态文学书写与表达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十八大精神的号召下,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之中。本文将生态文明理念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相结合,深入探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主体、内容,并结合企业社会责任背景资料案例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桑艳 《中外企业家》2013,(12):240-241
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辉煌成就的同时,牺牲的自然环境巨代的代价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伟大历史任务面前。应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遗产,有利于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促使经济发展回归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机制再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生态旅游被赋予对游客进行生态管治,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对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多元管理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科研保障机制等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生态文明正以一种主导性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一种符合人类本性和生态整体性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必须是包容性的。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目标不应只满足于盈利,而应内含包容性要求。文章从生态文明视角初步探寻企业发展的包容性机理,以期益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表征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现在正处在工业文明时代,但随着经济形态由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社会的文明形态必将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记者: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是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生态环境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它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胡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长期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模式对保障食品安全犹如"双刃剑",以环境恶化作为代价实为沉痛。生态城市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人类有好的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这与食品安全的本质存在内部的和谐统一。因此,我国食品安全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借生态城市建设的东风,在"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观指导下,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食品供给者的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