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电子银行经营成本低、服务领域宽、服务质量高、管理水平先进,能够缓解柜面排队压力,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客户忠诚度;但同时客户交易不活跃甚至成为睡眠客户却成为电子银行发展的瓶颈,文章从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客户培训机制、价格机制、员工培训机制、电子产品创新机制等方面来解决电子银行睡眠客户问题,强化电子渠道成本领先优势,加强电子银行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机制,是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中心内容。要树立和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建设银行的战略目标,把建设银行建成最有价值创造力的银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我们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这是因为服务是商业银行性质职能的本能要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营业网点是银行对外服务的窗口,如何提高营业网点服务质量.本文略陈管见。 一、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客户第一的理念。首先要把服务放在首位,树立客户第一的思想。用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农行信誉。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只有心中装有客户,客户心中才会有银行。因此,必须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做好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一、银行优质服务的新理念 1.将有形服务和无形服务相结合.银行优质服务可以定义为利用银行全体员工和资源,提高客户满意度.全体员工包括所有银行从业人员,而不仅仅指那些和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员工.  相似文献   

5.
客户经理制是“舶来品”,是银行突出以客户为中心而推行的一种服务制度。客户经理负责管理客户在银行办理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信息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客户经理是客户与银行联系的纽带。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推进和农发行职能的调整,农发  相似文献   

6.
刘飞 《时代金融》2013,(2):82-83
当今银行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和信誉的竞争,同时也是优质服务多源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竞争。谁能为客户提供舒心满意、快捷便利的服务,谁就能抓住客户的心,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优势。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立行之本,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从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狠抓优质文明服务,才能提高优质服务的整体水平。银行服务体现的是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孕育着银行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员工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品牌。怎样提高银行的文明优质服务水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银行体系下,客户的满意取决于银行的服务,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银行员工满意度的高低,因此银行员工的满意度对于增强银行的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银行若要提升员工满意度,就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把农行对员工的要求和员工对组织期望进行有机融合,系统实施员工满意工程,引导员工与农行共创价值,努力实现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一起增长、农行发展与员工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客户投诉的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投诉工作存在重视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客户投诉的成因进行归纳,主要包括因后台支撑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因员工服务质量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因客户自身原因导致的投诉;因银行之外的第三方原因导致的客户投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商业银行应提高管理层和员工对客户投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标准化服务规范和投诉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并通过采取加强对银行员工的技能培训,制定科学的客户投诉考核制度等措施,从而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客户投诉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客户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商业银行赢得客户,必须从提供多功能优质服务着手;效益是企业的生命,而服务质量则是金融企业生命的根基。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质就是提高企业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不断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以扩充资金来源。壮大自己的资金实力。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无论你是一个银行员工还是一个银行客户,都会感到银行服务范围在扩大,服务质量在提高。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属第三产业,理应具有较强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国内商业银行的服务性公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浙江金融》2002,(9):16-17
中外商业银行服务性公关差距 国外商业银行公关服务起步较早,其服务理念和经营理念也比较成熟,比如英国皇家银行金融集团涉及200多种不同产品和服务,业务范围包括了电话银行、储蓄、汽车贷款、抵押、共同基金等.为了处理这么多的业务,他们在电话中心就雇用了2000多名员工.皇家银行的目标就是在没有其他人员的协助下,每位员工要独自处理80%的客户来电,既要员工通过自己的服务令客户满意,又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因此,这些员工必须具备超强的综合能力、大量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服务公关技能才能很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另外,他们还必须对皇家银行的其他服务是否有机会引起顾客的兴趣加以留心.这样,才能做到既满足了顾客的要求,又增加了公司的利润.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客户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个性化和多样化,客户在服务对象、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如何赢得客户,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商业银行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和强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构建新型银行客户关系,把客户的满意和期望作为衡量银行工作质量的标准,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居民金融意识不断增强,投资需求日趋旺盛,零售业务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银行经营的就是服务客户,客户营销是服务客户的手段,客户满意是服务客户的宗旨,是实现商业银行利润的保证。同时,也是构建商业银行体验服务的核心。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下的商业银行体验服务涉及了银行、员工和客户,其体验服务特征是银行服务员工、员工服务客户、客户服务银行,从而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现实意义。(一)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正面临历史性的机遇。一是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加快,财富分配加速向个人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银行体系下,客户的满意取决于银行的服务,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银行员工满意度的高低。所以,银行员工的满意度对于增强银行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测定工行温州分行员工工作满意度如何,温州分行去年进行了全行的满意度调查。  相似文献   

15.
银行作为服务行业,其主要工作就是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在香港,银行界有一句名言.“服务是银行的唯一产品“。服务质量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客户对银行经营者提出的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忠斌 《时代金融》2013,(14):137+142
柜面服务是银行最初始的服务,是银行给客户的第一印象,是银行形象的重要代表,更是银行服务的关键环节。当下,银行的"服务质量"备受关注,如何全面提升服务的整体水平?笔者认为,要从提升柜面服务质量入手,因为柜面服务对提升银行服务质量、银行形象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思想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高科技应用到银行服务之中,无论是客户对服务工作的要求、还是银行服务本身对服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客户对银行柜面服务的投诉仍旧或多  相似文献   

17.
银行服务质量评价是客户与银行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双方出现的认知偏差必然会对服务质量评价产生影响,使得客户高估服务期望而低估实际服务感受,从而对银行服务难以达到满意.当前银行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忽视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问题,应将其纳入到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进程加快和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正在悄然掀起,这就是采用多媒体以及音讯技术的电话银行服务系统(TelephoneBankSystem)。这种系统一改传统的客户--银行柜台--(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服务方式,用户可通过电话直接与银行的电脑系统接触,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办理某些银行业务。它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减轻了接柜员的工作强度和柜台压力,提高了银行服务质量,而且通过这些服务及时调整银行利益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信誉度。更为特色的是:电话银行具有其他服务方式(如POS)…  相似文献   

19.
服务质量是影响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因素。基于六西格玛的DMAIC理论,同时结合银行服务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案例,对六西格玛项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统计工具构建了客户需求与银行内部措施之间的关系,得出:员工素养、服务安全、定价机制等是影响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在竞相争夺市场份额过程中,为了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和客户对员工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银行基层网点员工必须长时间、高强度地进行情感性劳动,他们往往因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