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统筹城乡的城镇生态廊道规划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降低城镇生态风险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城镇生态廊道规划实践中保护目标空泛、定量控制欠缺等问题,论文提出了生态廊道识别与定量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根据当地生态状况与潜在生态风险,确定生态廊道的数目、构成、宽度、连续性等各要素,实现优化城乡生态格局的预定技术目标。  相似文献   

2.
何龙斌  凌自苇  齐光文  李芬  邵晖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19-中插23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开展生态空间评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针对区域特征形成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搭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空间现状和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域范围内可分为生态极重要区生态重要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提升区四类分区;识别生态干扰点41处,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裸土和建设用地等问题;识别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与生态空间冲突区域16处.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生态空间修复建议和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建议,为研究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诊断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出发,按照培育城市群共同价值体系、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价、制定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和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技术路径,提出制定城市群生态网络格局的要点;基于生态学的尺度理论,优化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的构成: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区域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城镇建成区绿地;提出"按需划片—按片定类—按类划区—按区定级",分级管制的规划管制路径,探索出我国城市群"生态需求分片管制、生态系统分类管制、生态功能分区管制和生态用地分级管制"的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得出了该模式有利于保障城市群生态空间数量,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应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道工序”.作者将GIS技术、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新区的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生态网络,从而为新区的景现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学手段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广东省肇庆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其国土空间亟待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提出修复策略。研究表明:肇庆市生态源地面积10273.02km2,占肇庆市总面积的68.96%,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358.74km,以中部分布为主;生态节点10个,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通过构建肇庆市生态安全网络,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制定修复措施,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肇庆市生态安全格局,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可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本文使用InVEST模型计算了2020年厦门市集美区的生境质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该区域的生态源地。本文共识别出10个生态源地,面积为89.24km2,以林地为主,集中分布于集美区北部;提取出1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1.13km,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还有12个生态夹点和15个生态障碍点。这些要素是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厦门市集美区的国土空间修复和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对地理条件相似的海岛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中地区渭河水系支流众多,与城镇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以渭河重要支流灞河流域的典型城镇蓝田县为例,分析了城镇分布与流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河流水系与城镇发展建设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与河流相协调的城镇生态化建设理念及对策,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与控制,依托河流水系建构生态廊道网络,通过生态区划对不同类型城镇发展予以引导.  相似文献   

8.
高山峡谷区城镇景观生态安全战略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山峡谷区城镇灾害形成原因及特点的调查分析,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重点设防,有的放矢.探讨采用恢复和维持城市原有山水形态和格局、城市背山大面积山体生态绿化、高危险区的景观要素置换、泥石流景观生态廊道的建设、建立以乡土植被为基础的生境系统、构建有别于车行交通的绿色步行系统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等七大景观战略布局方式,以期达到区域性和长期性的灾害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以哈尔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接度理论研究应用到城市生态用地格局研究中,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2011—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基于三者关系结构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个生态源形状指数、生态源度数或生态节点度数以及各类景观廊道的γ、、α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用地空间网络连接度进行评价,利用自然裂点法对研究区生态源、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进行分级,系统地分析其空间上连接度的强弱分布情况及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各类生态源地形状简单化,各类生态源中均存在没有生态廊道连接的现象,生态廊道连接度强弱呈现不均衡分布;对于一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其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应保护好现有发展态势;对于二、三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并确定相关控制指标,加强城市生态景观空间连接度,最终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内部整体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地区山地人居环境在长期的适应性"生长"过程中,受自然廊道和人文廊道的影响较大,通过对滇西北地区独特区位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山地环境中自然廊道和人文廊道对山地人居格局及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了目前滇西北山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希望为其快速脱贫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微气候循环的构建,以局地气候的良性循环实现建成环境对大气候环境的动态适应与优化,进而借助气候舒适度实现城市低碳节能的目的。本文基于微气候循环,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山地城市住区建设实践进行评价,对其与地形、自然环境、微气候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山地住区布局微气候适应性;另一方面,以"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影响山地微气候循环的制约要素作为评价因子,总结住区山地布局适应性、山地建筑特征和山地绿化组织三个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构建生态绩效的"三维耦合模型",提出"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以达到最终实现住区内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微气候因子的互补循环,进而达到额外能量微消耗、生态环境微冲击、二氧化碳微排放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生态演替的区域生态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建设应采取主动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措施,积极打造适应区域生态循环和演替过程的生态格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提高其相应生态服务功能。根据对以往生态格局规划案例的总结发现,现有规划模式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对主导土地自然演替规律的区域综合自然地理过程缺少分析,因而构建的生态格局体系可能存在着生态稳定性差、绩效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河南省汝州市王寨工业集聚区规划为例,通过推断土地的自然演替规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区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在适应区域土地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模式与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道明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4):54-58,104
界定了城市水域生态与城市生态水域的概念;依据生态学理论,基于"五律协同"原理,提出了"五位一体"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新模式,并阐述了城市水域"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安全和水健康"的规划内涵;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融入"五位一体"理念,构建了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框架;最后,对城市水域规划的生态观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三峡库区9个全淹或基本全淹县城的绿地景观结构规划与建设现状为对象,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研究三峡库区迁建山地新城绿地景观结构建设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基本形态演变特征。根据三峡库区迁建山地新城绿地景观结构建设的特点,结合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生态规划的理论,从迁建山地新城组团式山地结构的发展特点,保护和恢复生态敏感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三峡库区迁建城市(镇)自然、历史、人文文化特色,构建复合功能的新城绿地景观生态结构体系,及构建绿地景观外围生态圈结构等五个方面,对今后三峡库区迁建山地新城绿地景观结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非建设用地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外无序扩张和蔓延,侵占了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因此,需要进行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来达到对其保护和发展的目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作为应用广泛的技术方法,能够为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本文以龙海市九龙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内宝华新城规划为例,从区域、景观视角,分析宝华新城规划中的绿地系统构建。从宝华新城区位、景观要素、自然条件出发,在绿地系统构建中,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区域生态廊道保护、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建设用地退二进三中加强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生态山体的相互关系。同时在建设地块开发中引入系统概念,对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公共空间建设起到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一种多用途隶属度的城乡用地模糊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利用GIS工具对城乡用地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计算出每一个用地斑块隶属各目标(类型)的隶属度,从而确定用地斑块最适宜的用地类型.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为例,从“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优先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评价出绿心地区最适宜的生态保护用地、生态农业用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水系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中的关键因素。同时,“公园城市”理念提出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强调生态基底塑造是公园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论文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公园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在“城市双修”与“公园城市”两种理念导向下水系再生与修复的方式,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和河道修复、冲沟修复工程,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格局,为公园体系规划提供生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