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黄敏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239-240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相关关系,了解二者对彼此的影响程度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体制改革,以推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农村内部仍然以隐性失业存在的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和经济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具有特殊性,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深层次原因,这就要求民族地区乡镇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充分发挥作用,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作者概述了喀什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当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分析了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推动劳动力转移渠道多样化;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引导和监督本地企业用工的规范化、法制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就地就近转移已成为江苏省农民就业的主渠道。长期以来一直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苏北以及苏中地区已从当年劳动力净输出地变为劳动力不足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意愿下降,甚至出现强烈的户籍"逆迁移"需求。现状与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截至2013年末,江苏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4.1%,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作为人口大省,很长时期内,江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但近年来,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基本转移完毕。就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坚持农村就地消化和向城市分流两腿走路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大多数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消化。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业,而林牧副渔业及第三产业劳动力却相对不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应该首先着眼于农业  相似文献   

6.
鲍宇 《北方经济》2006,(14):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前后,"民工潮"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许多报刊在评论这一问题时,都特别强调它的社会进步意义和历史必然性,并且把它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完全等同起来看待。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民工潮"现象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在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转移特征的论述,客观地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几种模式,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宋雪梅 《特区经济》2012,(6):168-170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时,政策的取向应该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国家长远发展,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广开就业渠道以便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还要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不同层次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把就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安居存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权益保障、土地制度、管理制度等障碍和制约。构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法律保障体系,要清理并修改已有的法律制度,加紧制定新的法律制度。要强化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执法力度,必须建立一种城乡统一的制度,让农民工自然而然地进城稳定就业、乐于安居。  相似文献   

12.
米晓娟 《改革与开放》2011,(22):159-160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型城市群体,和城市人口一样,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不断探索新的解决路径。本文主要阐述党和国家在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的前进历程。  相似文献   

13.
温晓燕 《特区经济》2011,(1):299-30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然而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却屡屡发生。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却忽略了社保体系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的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本文主要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来探讨农民工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认为国家在农民工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上更应侧重于机会和服务的提供,而不仅仅是现金和实物的供给,通过外力开发内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王永刚 《特区经济》2007,(12):149-150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政府针对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农民的涌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这些举措取得成效的同时,仍然显得不足。所以,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政府目前应分类分步骤从民工子女受教育、民工工会组织建立、民工权益保障立法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空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方 《改革与战略》2014,(10):71-7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群体已经逐步完成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文章从空间生产、空间体验和空间正义的话语体系出发,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空间的现状,提出了建构公平正义城市空间的设想,力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城实践中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吴义太 《特区经济》2010,(2):257-25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也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还存在如地方政府政策歧视、工时报酬违规突出、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就业培训相当有限、事实劳动关系普遍等问题。要确实保障我国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的表达机制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郑书莉 《乡镇经济》2008,24(3):67-70
近年来,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和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加上地少人多的省情,使得农民工成为一支影响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和他们观念的改变,使得第二代农民工生活处于矛盾和冲突状态,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市民化成为必然选择。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紧密的联系,浙江省城市发展道路选择对第二代农民工能否顺利市民化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章结合浙江省经济特色,提出了城市发展选择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以加强城市发展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李晓阳 《特区经济》2010,(9):279-2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于上一辈的困境。通过农民工"回流乡村"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存在自身障碍、组织障碍以及制度障碍等"三大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的根本措施是发展乡土工业,繁荣乡镇经济,促进乡镇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拯 《特区经济》2012,(2):140-143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农民工已经悄然更新换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成为新型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扮演着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就业领域的限制、权益保障不健全、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模式、政治生活、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陷入"边缘化"困境,这对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寻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义太  臧荣华 《特区经济》2007,(12):169-1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严重不足,探讨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十分迫切。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途径可以从农民工的自由迁徙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结社权、救济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