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焰 《中国保险》2006,(10):19-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在近日出台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对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作出明确规定,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身保险的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则是难得的战略机遇、神圣的历史使命和强力的时代召唤。作为国有控股的大型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必须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认真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经营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今天这个会很有实际意义,是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一次会议。交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对今后全国的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揭晓了2005年中国十佳小康村.将起到很好示范的作用。下面.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讲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寿险公司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依明 《上海保险》2006,(1):38-39,3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寿险市场,既是寿险业参与这一目标的需要,也是寿险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需要。“如何为县域经济和农村做好保险服务,是保险业始终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农村寿险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探讨寿险公司如何参与开拓农村寿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7年的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并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没步伐。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虽已拉开。但从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如何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然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确立科学发展观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从提出“两个趋向”论断到进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统筹兼顾的思想主线,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8.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稳步  相似文献   

9.
最近,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要紧紧把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银监会的有关要求,深化改革,防范风险,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支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  相似文献   

10.
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这一壮举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群众议论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笔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步要稳,层次要高,重在体制创新,力戒一些不良倾向。具体来说,要营造好四个新机制,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管公明 《中国金融》2006,(11):54-55
当前,我国保险服务主要集中在县以上的大中城市,适合农民的保险产品很少,农村保险市场还处于“拓荒”阶段。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培育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已是迫在眉睫。从理论上讲,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其中主体要素包括以投保人为代表的需求主体和以保险人,再保险人为代表的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3.
袁颖 《武汉金融》2006,(9):31-33
<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对“三农”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下,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中常用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博弈分析对我国当前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保险创新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件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的角度讲,几次提出新农村建设,都是引导中国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从区别的角度讲,五十年代中期的新农村建设强调的主要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些变化,比如把私有土地变成集体所有,把个体经营变成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统一经营。另外,由于当时国力不强,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自己。这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是明确的、稳定的,就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将长期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此外,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具备了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给予更多财力支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将农村金融问题列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农村金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为推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杨鹂  杨慧晶  郭煜 《中国保险》2007,(11):43-4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发展农村保险,加强面向农民的保障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工程。国务院2006年6月26日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努力发展适合农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相似文献   

19.
农民看病难,是当前我国医疗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的指导下,我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结合重庆江津市的实际,大胆创新农村医疗责任保险模式,积极介入农村医疗事故纠纷处理,切实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努力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医疗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是保险业支持“三农”、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偕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保险服务主要集中在县以上的大中城市。农村保险市场受传统观念、政策限制、市场服务主体少、保险产品和“三农”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投保率还很低,发展缓慢。理论上讲,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