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衡计分卡自1992年至今,不仅获得广泛赞誉,被称为最具颠覆性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更被世界各类组织广泛采用。中国近几年也开始引进平衡计分卡。但据调查,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自己实施平衡计分卡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实施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中国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企业全球化最佳实践:应对运营挑战》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很有用的话题,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经常会在海外投资中遭受怀疑或不公正待遇,您有什么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要发展,企业要发展,都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日本企业在资源配置上有什么特点?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国有企业在资源配制上有什么特点?二者有什么异同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招标》2010,(38):58-60
近期,许多国外巨头企业纷纷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或开拓市场,中国市场成为这些企业竞相追捧的香馍馍,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呢?他们的进入又会给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随着欧盟和美国众议院通过中国加入 WTO的有关协议, WTO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中国加入 WTO到底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如何迎接WTO的挑战?将是关系到中国许多企业生死存亡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前途的大问题。现就我们的了解和研究谈谈体会,希望能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WTO——经济战争模式 WTO是什么?中国即将进入 WTO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研究成果。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加入 WTO在给中国企业和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将带来机会。…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摆在每个欲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面前最迫切的话题。实际上,近年以来,中国企业尝试通过收购世界跨国公司的业务部门和品牌资产,企图达到快速在中国市场树立自身品牌的目的。但事与愿为,明基宣布将其并购的西门子手机业务破产;同样身陷并购之困的TCL也举步维艰……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中国企业收购跨国公司的品牌经营的并不成功。中国企业收购跨国公司品牌和业务部门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中国企业如何管理和处理收购过来的跨国公司的业务和品牌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解码”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端于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公关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和竞争资本。二者之间相距历史遥远,内容不一,会有什么关系呢?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海啸”冲击下,脆弱的中国玩具业首先“遇难”,在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破产的背后,是企业的盈利困境。谁将是下一个?中国企业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快讯》2007,(4):14-20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与长期趋势相反,中国的企业现在享有超过发达市场同类企业的估值。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的发生?中国企业能够达到投资者的预期吗?  相似文献   

12.
政府采购是什么?对供应商来说,就是一块极其诱人、巨大的蛋糕。而今,随着中国加入GPA进程加快,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大势所趋,外国企业随之进入,分食中国政府采购蛋糕。本土企业准备好了吗?在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外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将如何对决?  相似文献   

13.
一位美国家具业领袖曾惊叹说:“中国家具企业用了5年时间走完了欧洲企业30年的路。”不可否认,进入中国8年的宜家,正是这些本土家具企业近在眼前的榜样和标杆。他们究竞学了些什么?他们离真正的宜家还有多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只过去了一半,层出不穷的企业公众形象事件是否还会持续?在对一系列事件的关注与观察中,民众关注企业公众形象、概念,应该有什么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曹世中 《新财经》2009,(12):74-75
中国的产品制造商们,在企业产能撞到“天花板”,失去增长动力后,还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成都经济发展》2005,(5):17-20
循环经济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企业实践总结的文章纷纷见诸于媒体,使人们对循环经济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什么?与我国原来提出的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等有什么关系?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我国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就此做一些粗浅讨论,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信任!所有不信任经营、经营不信任所有,经理不信任员工、员工不信任经理,上级不信任属下、属下不信任上级等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三年。三年来,中国既经历了“风雨”,更看到了“彩虹”,“狼来了”的忧虑或许还淡淡地残存于记忆中,但年增9个百分点的发展步伐却让世界震惊。三年来,中国经济整体表现如何?政府是否真正入世?企业能否适应WTO规则?百姓又得到了什么实惠?……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WTO中国研究院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张汉林。  相似文献   

19.
【英国《金融时报》6月13日】加息?是的,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没有悬念,有悬念的是,中国将会在什么时间加,以及如何加?  相似文献   

20.
近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中国牌产品评价管理办法(试行)》,首次启动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据了解,第一批入围者将于今年9月份亮相,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门槛究竟有多高?都有何种游戏规则?最终将由谁一锤定音?企业的产品如何才能获取这一称号?记者就这些问题走访了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司司长,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长于献忠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