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而财政政策是实现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政策来防治雾霾污染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京津冀地区雾霾防治财政政策发展过程的萌芽、起步、发展、完善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及特征;给出了加大财政支持、完善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发展,加强财政监管等完善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的优化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日本产业调整政策及对上海产业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业进入衰退期,也相应的有一些新兴产业得到发展。衰退产业在要素生产率、产品效益方面处于竞争劣势。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处于衰退期的产业进行调整,把衰退产业过剩的生产力向生命力强的产业转移。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根据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纤维工业、煤炭工业、皮革工业、炼铝工业和造船工业进行了调整,使其产业始终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做法值得上海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兵  何跃 《辽宁经济》2014,(12):34-37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依托国内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发达的要素市场、高度的产业聚集及高效的劳动生产率等固有的生产属性,加之日本政府选择了贸易保护、较积极的财政政策、现代公司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使历时近百年的日本汽车业长期雄踞世界前列。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了以创新为动力的适度增长的新常态,产业竞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如何使我国由汽车大国向强国迈进,笔者认为,日本汽车产业成长特点和制度选择对我国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高度经济增长时期,制订了一系列的产业立地政策,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日本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的产业立地政策的展开及其特征,揭示了其成功和失败之处,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对产业布局及其政策提出了若干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中日实施再贴现政策比较(一)战后日本实施再贴现率政策的经济环境与我国的现状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使用的。战后的日本,在市场经济不完备的环境下走上高度成长之路。在整个国民经济高度成长期,日本的金融市场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  相似文献   

6.
日本开发银行及其组织设置胡长顺日本开发银行是1951年4月根据《日本开发银行法》设立、由政府全额出资的综合性政策金融机构。在战后复兴期、高度经济成长期、稳定成长期,以长期、低息资金的供给为支柱,补充完善了民间金融,并顺应国家政策课题的变化调整了融资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有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但总体看,生物医药产业处于成长期,产业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层次和综合竞争力,使其成长壮大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一种必然选择。处于成长期的创意产业,存在产业链欠完整、资金制约突出、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抗风险水平低等问题。改善我国创意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需要经营者提升自身素质,也需要行业组织在组织、协调、服务中为其排忧解难,需要政府在建立产业链、加强金融支持、健全法律法规、改善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管理扶持。  相似文献   

9.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金融成长目标与产业成长的关系,即产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关系使得中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以中国金融和产业成长历史为线索,揭示金融成长如何保证和加快产业成长,找出中国金融成长模式,即以金融优先发展保证产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的资源全球化配置和制造系统的重新构造,对市场需求、产业调整和增长趋势产生重大的影响,其高度集约化、高度垄断性和高度扩张性特性,加速了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集群现象,促进了企业利益共同体、模块化组合、区域性创新网络进一步形成,使得区域产业集群发生结构性变化和战略性调整。在跨国公司主导下,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了产业集群成长的形态、模式及其路径。这种发展不仅决定着国际竞争的发展格局和态势,而且还关系到未来产业集群的形态及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1.
日本无线通信产业90年代的迅速崛起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无线通信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劣势到优势、从跟随到引领的角色换位,实现了赶超世界先进的目标。日本从政府政策、产业构造、制造能力以及技术进步等多因素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和推动了该产业的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2.
低成本创新是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企业的自发需求。理论与实践证明,3D打印技术能通过“设计与技术”的双轮驱动融合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低成本创新。基于对江苏地区3D行业典型企业案例分析,总结出3D打印产业融合成长的三种低成本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江苏3D打印产业融合成长的低成本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文化创意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世界范围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未来的中国应当从文化之邦走向创意之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意社会,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屠国平 《浙江经济》2007,(23):38-39
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政府、企业与科教部门三大主体的稳定与进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人才、机制、研发固然非常重要,但完整的、制度化的政府财政政策更是基本保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除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外,政府要建立科学的财政政策引导机制,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资金支持的多元化,这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实现产业赶超是“二战”后世界发展动态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然而,日本、德国等战败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赶超发展。而中国大陆、东欧和俄罗斯等大部分转型经济体和印度则通过FDI还未成功地实现产业赶超。如何解释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赶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国际经济理论界发展了成熟的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本文试图对这些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的演进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若干结论性的启示和反思,以期对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如何调整好产业赶超发展战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钢铁工业发展周期及中国钢产量饱和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日本钢铁工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和产量曲线拟合,总结钢铁工业发展规律,验证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可行性。基于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的判断,使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拟合预测,得到中国粗钢产量预计在2020年前后达到饱和,饱和值水平约7.7~8.5亿吨。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世界范围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未来的中国应当从文化之邦走向创意之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意社会,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期,并且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其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巨大。滨海新区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抓住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机遇,建议新区:将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纳入"智慧滨海"建设内容,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组织应用示范、引企引智引资,促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经济的地位、高度成长后的日本经济以及现阶段日本经济的构造改革问题等几个方面入手来阐明分析日本经济的现状,以期进一步明确当今日本经济的地位以及日本经济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资源产业是从事再生资源流通与加工利用,以及相关的科技开发和设备制造等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经济构成。日本的再生资源产业起步早,立法完善,体系完整,其产业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废旧家电、塑料、电池和汽车等再哇资源为例,总结分析了日本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通过借鉴日本经验度结合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振兴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