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银行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问题.2003年,全国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控制支农再贷款增量,防止挤占挪用支农再贷款,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信贷工作的主旋律.对此,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不太理解,并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正确认识支农再贷款的性质,合规有效使用支农再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现代乡镇》2012,(12):42-50
支农再贷款助农扶农 支农再贷款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对于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业务自1999年始。原先,支农再贷款使用主体仅限于农村信用社,2009年人总行再次出台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扩大“三农”信贷投放,并明确提出将支农再贷款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性质作用及效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是国家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信用社临时性资金不足而投放的贷款。要正确认识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性质;科学看待支农再贷款的积极作用;全面分析支农再贷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刍议我国当前的支农再贷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腾 《特区经济》2009,(9):176-177
我国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目的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其目前的制度设计缺陷制约了实施效果的实现。基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特性,在长期内,应逐步取消支农再贷款政策;短期内,应有针对性地完善该政策。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支农再贷款发放以来,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强劲,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提升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通过对某地级市(以下简称某市)农村信用社五年间(1999-2003年)使用支农再贷款效益、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揭示支农再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信用社经营状况的关联度和互动关系,研究实现三共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四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农业信贷投入减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信用社实施了支农再贷款的信贷政策,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用,不仅扭转了农业投入减少的趋势,同时对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推进……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与融资能力的限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民银行再贷款的依赖性依然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面向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方面仍将发挥极大作用.本文拟以海西州农村信用社为对象,对近年来支农再贷款效应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圣奇 《湖南经济》2001,(12):62-6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自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钩由人民银行直接监管以来,以信贷扶持“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主渠道,特别是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政府工具,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有效地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信贷支农的具体效果如何?制约农贷使用的症结何在?为此,我们对湖南省溆浦县人行、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刘松亭  董志银 《黑河学刊》2003,(3):41-42,45
农村撤乡并镇后,黑河市的一些边远山区变成了信贷(网点)盲区;国营农(林)场深化改革后,下岗种地人员增加。面对机构撤并和国营农业改革的新形势,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信贷盲区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增加贷款规模,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三农”的要求和黑河市农业特点,灵活确定支农再贷款支持的对象;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监管力度,确保支农再贷款安全、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0.
顾振武  杨恒凡 《发展》2004,(7):56-57
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力增加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放力度,再贷款余额逐年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使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持了农村金融和经济社会的稳定。但是,也应看到再贷款投入量过大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基层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居安思危,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马庆廉  沈成华 《发展》2007,(2):91-92
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下,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经营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再贷款支农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考验.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随着支农再贷款使用效应和支撑作用的显现和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农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日趋旺盛,县乡政府对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希望得到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支持的迫切心情也与日俱增。今年2月底3月初,由我中支货币信贷与统计科和市信合办组织的全市支农资金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汇总后,全市共需资金17亿元,信用社自筹5亿元,缺口12亿元。近期,辖市7个县区政府都向农村信用社提出了支农要求,7个农村信用联社,共向我中支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10亿元,这一切给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倒逼机制。一是来自各级政府的。二是来自农  相似文献   

13.
李淑华 《北方经济》2008,(10):80-81
再贷款作为国家货币政策工具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贷款货币政策在通辽市地区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8月27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消息称,央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按照要求,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宁夏辖区支农再贷款的持续运用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信贷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宁夏辖区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和管理着手,对支农再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关注,以分析和评估支农再贷款在引导"三农"信贷投放和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8月27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消息称,央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按照要求,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应低于该金融机构其他同期限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相似文献   

17.
自人民银行实行对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以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自身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但是,在政策的具体运用当中还存在3个问题:再贷款规模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资金需求,使再贷款的社会效益受到影响;季节性再贷款的贷款期限不能与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周期接轨,制约着贷款的投向;头寸再贷款的期限与农村信用社资金短缺持续周期不同步,不适应农村信用社头寸紧张的需求。应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发专项再贷款;调整目前头寸再贷款的贷款期限。  相似文献   

18.
人民银行总行在多家金融机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支持“三农”(农村、农业、农民)这块阵地指定给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与自身发展的重点。那么,究竟怎样做好支持“三农”工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利用好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顾名思义就是人民银行利用国家给信用社用于支持“三农”的信贷资金。这种贷款的利率与支持“三农”贷款的利差一般在月息4厘多,这就意味着国家已让利于农村信用社,如果按100万元进行计算,年收入近5万元。这样的再贷款如果能多争取一些的话,对信用社的经营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对拆借资金…  相似文献   

19.
支农再贷款覆盖面低下。要求县级人民银行必须加强支农再贷款的监管。有效合理的使用好支农再贷款,从而有效支持农民生产与经营,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0.
利率非对称传导关系与利率政策的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但是在中国 ,利率政策并不像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那样有效。本文建立了一个非对称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动态传导关系 ,发现 :再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对称传导 ,原因在于再贷款和同业拆借的不完全替代性 ,这种非对称性对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