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在体制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准确把握契机与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深入调查研究财政支付体制与企业改革,积极探索调整财政对农企支付体制的新途径,推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牧企业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推进了企业改革和发展   针对全区现有 197户地方国有农牧企业,财政根据改革的需要对企业实行了不同的体制:一是由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阶段,即改革初期财政对企业实行“基数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体制。为企业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邓子基教授与福建省财政厅马潞生厅长合蓍的《福建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一书,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牡出版。这本专是近年来研究财政体制,尤其是地方财政体制方面的创新之作,集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必将对地方财政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与此相适应,我国的财政经济与财政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将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明确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发展的方向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的十年来,财政部门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始终处于国家经济改革的前列,财政改革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来之不易。在推进税收制度、财政体制等方面改革,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国家财政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改革一直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财政职权任务范围和方式。这期间的财政改革,基本上是以放权、让利、搞活为特征,在运行中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其模式是财政包干制,实行了分级包干、分灶吃饭、分税制财政体制。一、实行计划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79年4月,中央提出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财政改革先行一步。改革试点主要是“江苏式”的“比例包干、4年不变…  相似文献   

6.
经济财政基础理论是财政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同时.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其变革对财政学理论体系也有重要影响,当前.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客观上不仅要求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而且更迫切需要更新财政理论,重建财政学体系,借以指导对税改革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抓住税制改革机遇转换地方经济策略杨季春一、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在原有体制上修修补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包干体制的种种弊端。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政体制,只有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结...  相似文献   

8.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既是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发展方向。如何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促进县乡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是我国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配套改革,才能更快更好地扩大改革范围和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在中国财政体制中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中国财政体制发展阶段和层次尚未成熟定型,还没有真正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政府间责任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将考察在财政联邦主义和中国现实双重背景下,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理论、问题以及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新的财税体制开始运行。财税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是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财源结构的大调整,抓住财税改革的机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财源,对财政和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至关重要。财政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面对新的体制,必须确立新的思路,从新思路中寻找新的出路,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工作之道。我认为,基本的思路和措施是:积极组织实施财税改革,认真研究总结新的财税政策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联系  相似文献   

11.
财经热点     
财税体制改革应继续领跑全面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政府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化调整。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财税职能和财税体制所具有的一个特殊品质或突出特点,就在于其最具"综合性"—覆盖全部、牵动大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2.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它对于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财政分配关系,振兴中央财政,遏制地方"诸侯经济",以及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财税体制,都具有重大意义。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较从前明显理顺,而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远未厘清,地方财政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基层县乡财政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部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地方财政危机进而威胁到中央财政,因而加强地方财政体制建设和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十分重要且极为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规划了90年代的改革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勾画了宏伟的蓝图,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图大业的行动纲领。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进一步改革计划、财政、投资等管理体制的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全面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财政体制迈向国际化轨道的一项重大举措。榆林市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由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已快步融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大潮之中。要让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建立适合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更进一步的促进财政把“蛋糕”做大,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形成一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不断富足的新局面。要深化财政改革,建立财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梅 《现代审计》2013,(5):17-18
财政具有政治和经济两大属性。财政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在维护国家财政和经济安全、服务和推动地方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发挥财政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与专业审计相比.财政审计的公共性、宏观性、政策性等特点非常突出。一方面,财政审计以事后审计监督为主,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层面,多角度、多视野、深入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推动财政改革、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制度、规范财政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安全,真正体现国家财政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我国全面推行的分税制改革经过多年的运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还带有许多旧体制的痕迹,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体制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8.
谢梅 《事业财会》2007,(6):47-4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依托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财政体制则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财政管理和预算方面的改革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项改革是建立"部门预算制度"、"集中性的政府采购制度"和"单一账户、集中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我国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为开启良性的基层财政体制,贯彻新农村建设方略,协调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有效的缓解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基层的乡村财政的困境,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基层政权运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村财税体制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层财政的困境后,认为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体制原因和经济原因,并从四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即: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框架、创新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20.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中国的改革走过了令人瞩目的25个年头。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再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可以说,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部门,所肩负的任务职责艰巨而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