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的束缚、欲望的枷锁、宿命的虚无等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有助于理解张爱玲小说。  相似文献   

2.
从《传奇》到《半生缘》,再到近几年才出版的《小团圆》,一部部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背后总有着形形色色的男性,他们共同演绎着一幕幕悲剧.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传统的英雄式的男性形象已经瓦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已经麻木了的甚至是扭曲了的男性群体,但他们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主宰者.  相似文献   

3.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在性格、追求、命运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性格。通过两个形象的比较研究,可以体悟紫式部和张爱玲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创作中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透视出两位作家对男性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半生缘》(《十八春》的改写本)中的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两个风格迥异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各自扮演的女儿角色和妻子角色具有很大差异。对两位女主人公的人性刻画进行平行探讨,可解读张爱玲的小说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及其创作已经被演绎成了一种现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很多作家、评论家甚至媒体都曾以不同的角度——譬如语言、意象、心理剖析、都市文学甚至她的身世经历去解析张爱玲及其创作,并且都各有所得。本文则主要通过对张爱玲内部因素的解读,分析张爱玲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另类的意识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1982年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获得多种奖项,但它却因为对黑人男性无情的鞭笞而受到来自黑人群体的指责。事实上,《紫颜色》中的黑人男性形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他们不是单一的恶男人形象,他们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悲剧"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女性所处的男性霸权社会及女性自身的宿命论意识两方面,挖掘造成《金锁记》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次根源,同时也纠正了人们对曹七巧这一人物的片面评价和认为"黄金的枷锁"就是造成主人公悲剧的表面认识,从而对作家写作本文的思想内核以及对世人的启示作出了进一步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其自觉的女性姿态为人们所推崇,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使其在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表现和特征,然后探究了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更加深入地剖析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穿越小说受到了现代女性的追捧,成为网络小说的重要类别。本文以穿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了现代女性心理意识在小说中的投射,揭示了在这一文学现象背后的现代女性心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分为贤惠型、泼辣型、无灵魂无意识型三种类型。无论哪种女性人物形象,在余华作品中都没有说话的权利,都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这是作家男性意识的典型产物,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虚构与想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读李清照的作品,不难看出她颇具男性意识。其男性意识不只流露在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日常行事中。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于遗传、家庭、社会以及时代的影响,李清照亦如此,其男性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父母的遗传与熏陶、丈夫赵明诚的激发、苏轼以及苏门弟子陈师道、晁补之等人的影响,当然也离不开那个特殊时代的裹挟。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审视女性自身的弱点,侧重从深层剖析女性在传统意识熏染下变异的灵魂,从而试图解析造成女性悲苦命运的内因,探求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因素。这种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体意识的创作深化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觉醒的内审意识,对以后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池莉的大多数作品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由此读者便忽略了池莉的女性观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表现。笔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论述了池莉作品涵隐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意识和体现出的女性主体性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就业意识性别差异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就业意识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对于未来在职业与家庭间的定位较为迷茫;男、女大学生在职场存在不同的性别利益。因此,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忆众多的作品中,上海女性形象出现的比例十分可观且具有明显的特点:缺乏母爱的童年;孤独的英雄式硬性格;具有骄傲的弱者意识并且以不幸的婚姻生活做结局等.这些上海女性形象非常曲折却坚定地传达着内心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偏向于传统,它的形成是作者的童年体验加上当代思考的结果.在文本的传达中却遭遇了当代评论界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萧邦短篇小说中的力作之一。萧邦运用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描述了女主人公态度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展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小说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处理婚外情感的过程和方式对于现代的我国读者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由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职业女性在职务犯罪中被动型犯罪明显、为情所困犯罪突出、虚荣心强.这源于已经实现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其女性主体意识具有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交互并存、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不一致的特点.提出要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提高女性自我认识、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对策,通过提高女性主体意识来减少女性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民间集体智慧产物的"白蛇传"传说,往往带有不可规避的男性中心视角,而李碧华的中篇小说《青蛇》对民间传说"白蛇传"的重写,从主题上,解构了男权话语;从人物形象上,颠覆传统阐释,发掘了被掩盖的小青形象和被理想化的白素贞形象;从女性意识上,灌注了现代都市女性意识。李碧华的这种女性抒写试图打破男权中心文化中的"想象女性"的女性异化形象,还原女性真实的生活面貌,在解构中重塑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9.
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是美国当下最活跃的后殖民批评家之一,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属下女性”为批评和关注的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策略,坚定不移地针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着文化文本政治批判,因此她将自己描述成“实践性的解构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者”。她的“属下”概念是其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根基,又是其女权主义批评的精髓所在。从“属下”出发,通过解构和批判,她剥去笼罩在“属下女性”身上的各种权利话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揭露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和压迫,并通过解构历史的方法为属下的主体意识去蔽,批评矛头直指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认知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