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译本和译者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译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散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形式表现之一,且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句中会出现较大的模糊性,因此散文的翻译尤其可以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论文以对比《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音乐美和意象美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在文学翻译中对美的再现也主要依靠音乐美和意象美得以实现。因此以语言和文化视角分析在翻译汉语的一些散文、诗歌、小说时,译者在英译本中如何达到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意境对于创作与翻译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三美论”原则,结合有关昭君题材诗词英译的实例分析,发现“三美论”视域下的昭君题材诗词英译均注重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而且译者在英译昭君题材诗词时还特别注重塑造昭君的形象美。“三美论”原则不仅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提供理论参考和美学标准,也能指导和帮助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接受美学思想指导下,汉语散文英译翻译研究的中心应是目的语读者。要使读者成功地欣赏到散文译文的美学效果,译者应该对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需求、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特征方面进行关照.从而使读者能够能动性地接受译文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5.
饱含华夏传统文化精华的唐宋诗词一直以来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在唐宋诗词的翻译探索实践中,对于植物名称及相关表达方法的翻译处理研究甚少。"现"、"化"译两大视角可以被用来深入探讨该命题,由"化"译所引出的"化小为大"、"视而不见"、"无中生有"等灵活处理方法更是值得推崇。它们无疑会帮助译者在"诗无达诂"的情况下译出唐宋诗词的真味。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译者的动机,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文章分别从社会政治动机、艺术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和商业动机等四个层面对译者动机如何影响翻译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当代翻译家刘士聪先生十分喜爱且擅长散文的翻译,并认为译者在翻译时要字斟句酌,竭力传达原文的"韵味"。论文将对《野草》两个英译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刘士聪的译本由于采用了恰当的翻译技法,因而使得译文最大程度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翻译活动具有主体性。在阅读原著、语言转换、译文创作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取向、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创造性介入体现出来。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个《水浒传〉英译本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1.
意境重构是散文翻译的重要因素,可以作为散文翻译批评的一个尺度。在散文翻译时,应注意从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进行意境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作家王充闾的散文从题材上划分,一是历史文化散文,二是追忆往事散文,三是域外游记散文.他的散文在审美风格、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趣味,充分展现了作家深邃旷达的哲思与智慧,飘逸空灵的诗意与才情.创作主体的童心和机趣,率真和良知,以及超越世俗和意识形态的人本主义精神,特别是作家的古典主义情怀和审美趣味,给予文本以丰富多样的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13.
王充闾散文追求诗性、历史感和哲思三者的融合统一。在散文文本中具体体现为大量的感人之情、启人之智和益人之识。这不仅打通了科学和文学的界限,而且打通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界限,如此加深了他散文创作的情感浓度、思想深度和知识密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诗,它是一种“舶来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鼻祖的沈尹默,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首现代诗.他的诗歌贯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理论,又有古代“赋”体的影子,意象、意境兼容、押韵和工整对仗随意变化;同时又受二十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英美意象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散文诗不拘一格,语言上打破形式格律的束缚,彰显二十世纪初“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主题;在直觉状态下回归诗歌的本真,呈现出返朴归真、妙然生趣、虚实相生和节奏和谐等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翻译。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达到兴盛。胡适、徐志摩、朱自清、王佐良、许渊冲等人的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见证了中国20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庆荣以他的散文诗《我们》找到了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契合关系。他的散文诗,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的理想境界得到提升的"大诗歌",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所置身的生存境界与生存价值进行审视与思考之后赋写的命运之书,真实深刻地表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思想与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了散文诗对"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灵沟通、"我们"的情感秩序、"我们"的精神品格的某种确认。  相似文献   

17.
王充阁散文追求诗性、历史感和哲思三者的融合统一.在散文文本中具体体现为大量的感人之情、启人之智和益人之识.这不仅打通了科学和文学的界限,而且打通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界限,如此加深了他散文创作的情感浓度、思想深度和知识密度.  相似文献   

18.
与文学翻译相比,外宣翻译研究是相对新兴的、更需关注的研究领域.诗词集里的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而旅游外宣文本的诗词引文翻译则更多体现外宣翻译的特色,通过对同一诗词在两种文本的不同译文对比分析,辅以例证解析,系统研究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在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美学角度研究《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含的美,译者应该采取诗化译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哲学解释学理解历史性原则,理解者历史性、译者理解"偏见"和理解对象历史性直接影响着诗歌翻译中的译诗选材、译者创译和译文文风。诗歌翻译必须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尽力为源文本在新语境下找到适当的历史定位达到原视界与新视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