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的本性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追求,这是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动因。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没有充分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生的,反过来它又具有适合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还远没有成熟,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社会生产力仍然在巨大地增长。我们应借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合理内核,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物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对"物质"的考察,更多强调的是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以及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而马克思的物质观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马克思的物质观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马克思对于物质理解主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依据感性的现实,以实践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呈现出实践性、属人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把握马克思的物质观时需注意其的超越性和可知性,同时也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物质变换是实质,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统一是条件,全新的社会机制是保障。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并对当代中国的生态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思考法律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囿于时代限制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全球视域下的法哲学理论。本文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类,把这些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统一的法律"的法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的法哲学思想,并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把生产的目的由为"物质生产"转向为"生活生产",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新社会因素的存在并认识到其实质。马克思着重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探讨了新社会因素;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新社会因素的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同时使新社会因素研究拓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和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不能简单地把新社会因素看作是社会主义因素,对此还应辩证地理解。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与精神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生活中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并且日益影响着物质需要的趋向,因此,精神需要既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维度,又是在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中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关于意识形态的奠基巨著。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本质、功能、发展规律和结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倡导集体主义的现实侧重点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的价值导向。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和理想,曾为巩固发展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等建设目标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对象的统一中来规定和认识人性,所得出的是现实的人性,总体的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人性。这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是自我的;入的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性的证明。人性中的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性的表现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马克思对人性的规定是人性观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提出马克思强调用“社会人”研究范式替代“经济人”研究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恩格斯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重大发展。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创新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恩主义经济学的这一研究范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迥然不同的一套研究理论体系,这一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这一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的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诞生于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反映。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现实性与可能性;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等优秀思想构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认知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批判犀利、前瞻特征明显,对于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学说伊始,就把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定位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这两对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加深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两大矛盾同样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对矛盾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推进生产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学说伊始,就把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定位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这两对矛盾,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加深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同样面临这两大矛盾,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对矛盾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推进生产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描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释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其一是对"现实的个人"的考察;其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考察;其三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是恩格斯经马克思首肯的解读。卫教授认为恩格斯的解读错了,是重建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即"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意,应从文本概念、思维逻辑和恩格斯经马克思首肯的解读等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现代化启动的三种类型——以英国为典型的"内生主导型"现代化,其发生现代化的动因主要来自国家内部;以印度为典型的"外向依附型"现代化,其推动现代化的因素不是来自国家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压力;以俄国为典型的"阶段跨越型"现代化,其现代化就是"直接过渡",即从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向高级的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由此可见,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方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劳动就业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之一,直接关涉着社会建设的成败。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构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阐述了深刻的劳动就业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就业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就业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就业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劳动就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劳动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第一阶段)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的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过渡时期,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阶级斗争在新条件下的继续,过渡时期将是阶级斗争最残酷、最尖锐的时期。20世纪以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右摇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混淆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界限。列宁关于过渡时期阶级和国家问题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谢韬在《炎黄春秋》2007年第二期和第六期上分别发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两篇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原文的引用也不完整,误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