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江西省会昌县小密乡杉背村的村民自发联名向省地矿局写了一封感谢信,衷心感谢江西省地矿局3年来对杉背村的帮扶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富县,但凡村上要决定事项,或群众碰到难解问题,都可以随时召集村班子成员、联村干部、联村法官以及村民代表围坐一起“畅所欲言”,这让曾一度被猜忌质疑的干群关系回归互信. 与此相应的,是鲁家庄村巷道硬化、小山子村低保申报、药埠头村村民回迁、安子头村环境保洁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一一化解,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纠纷不升级、问题不上交.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余干县江埠乡大港村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偏僻村落,在过去,这里的道路泥泞、用水用电困难、村民观念陈旧……是一个非常贫困的乡村。"人均耕地少,村级集体收入少,村民科技知识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一现状,省公安厅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胡旻斩钉截铁地说:"通过扶贫,我们一定要改变这里的贫困落后状况,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4.
《老区建设》2012,(21):F0004-F0004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辖17个乡、8个镇、一个工业园区和一个街道办,国土面积3507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其中人年纯收入2300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3555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38%,城镇低保人口6762人,农村低保人口18965人,占总人口的6.8%。"十二五"期间,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确定了1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分布于全县11个乡镇。这些重点村有村民小组116个,村民5015户、20691人,占全县总人口5.5%,其中贫困人口为5098人。2011年重点村人均纯收入2592元。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养猪专业户带出了一个养猪专业村。"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这位村主任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做法值得点赞。走进山西省平顺县青羊镇峈峪村,街平路宽、房舍整齐,肥猪满圈、百业兴旺。很多村民说,这些年村里办起了养殖园区、核桃园区和豆制品加工厂,村集体有了钱,老百姓也富了起来,这都要感谢白主任啊!村民们所说的白主任,是峈峪村村委会主任白建林。  相似文献   

6.
5月30日,在河南新乡市辉县的一个宾馆房间里,胡桥乡三小营村的十多位村民排了长长一队向《中国经济周刊》讲述发生在他们村的"那些事"。这群人中,包括三小营村原来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委委员。"那些事"都绕不开一个人——杨晓明,也是三小营村的村民。2008年下半年,他作为乡政府驻三小营村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一位退休干部回到老家九总村6年的耳闻目睹,真实地再现了苏北一个普通村庄的生产、生活场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样本。九总村没有规模经营,唯一能和现代农业沾上一点边的,就是村里家家户户的蔬菜大棚。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这是一个需要"现代化"的村庄。我们却发现,九总村村民的生活充实、自在、祥和,他们"正在脱胎换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走去。"九总村的村民之所以能够比较安逸地生活,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村民有了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村庄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式小农经济能够维系的基础。当然,从文中我们也能看到九总村村民的烦恼,这些烦恼,根源于小农经济服务体系的缺失,比如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导致的公益服务体系的碎片化、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九总村村民的烦恼正是国家扶持小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孙亮 《东北之窗》2014,(19):26-26
正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任职于长海县广鹿乡柳条村,这里是一个典型的海岛村落,民风淳朴,但是初到村里时,乡领导很"意外"地嘱咐我说:"柳条村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和压力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我在工作中谨慎做事,谦虚做人,特别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一定亲力亲为,努力做到最好。可在走访中遇到的难度着实让我始料未及:村民对村委工作存在诸多抵触心  相似文献   

9.
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万余亩桃花竞相绽放,将4月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笼罩在一片粉红的烟霞之中。2008年至今,黄龙镇通过发展油桃和冬桃产业,吸引了上千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桃。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受益‘桃经济’的不止一个村"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春风拂面人心暖。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陶巷村的千亩桃园里,兰贵兵一边哼着"在那桃花盛开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宝安上屋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文化传统的上屋村村民、吃过苦的上屋村村民、面对改革开放需要知识的上屋村村民,深深地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开放导报》2007,(4):I0009-I00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宝安上屋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文化传统的上屋村村民、吃过苦的上屋村村民、面对改革开放需要知识的上屋村村民,深深地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办喜事用"大喇叭"取代鞭炮助兴,已经成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南郭村的新风尚。现在南郭村的新人结婚,没有鞭炮声,但村子广播里响起的《好日子》《娶新娘》等音乐却让喜庆氛围不减。南郭村并不在禁放鞭炮的区域内,且村民一直以来都有放鞭炮为喜事助兴的传统,南郭村村民能够主动移风易俗,用"大喇叭"代替鞭炮为喜事助兴,着实难能可贵。移风易俗需要科学合理的策略,需要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  相似文献   

13.
上下同心铸村魂 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抚今追昔,上至徐庄村村委会的上级领导,下至徐庄村的村民,对他们选择的村党总支书记赵治明无不交口称赞!村民们说:"多亏了赵治明和村委领导班子,把徐庄村改变成了小康村,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西安市某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实践案例,通过研究村民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需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探索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结合该地区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村域生态文明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科学指导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5.
王博 《东北之窗》2014,(12):30-31
正55岁的赵文利是大连保税区亮甲店村的村民,因为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每月靠400块钱的低保生活。由于行动不便,给赵文利带来了许多苦恼。不过,随着亮甲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立,赵文利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想打扫一下卫生都做不了。现在可好了,比如要打扫房间,或者上  相似文献   

16.
正现在,有些地方的乡镇政府为了强化对村级事务的管理,把各村村民委员会的公章收到了乡镇里。乡镇政府的出发点可能是担心村里管不好公章,怕村里出纰漏,担心村干部会出事、犯错误。"村章乡管""村章镇管",其初衷是好的,不少时候却给村民带来了不便。河南省林州市将属于村民委员会自主管理的公章"还"给村里。在全市乡镇、街道推行公章智能管理系统,为584个村配备了"智能公章",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事项审批电子化、信息化,将监督嵌入公章管理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正>拆迁工作向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要保证快速推进、和谐拆迁,往往需要做大量工作。2016年5月,在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短短10天时间里,24户村民自发拆除了自家房后的桥梁,是什么让"天下第一难"在谢家路村变得如此顺利?该村党委副书记陈新尧道出了原委:"前哨支部发挥了关键作用!"陈新尧口中的"前哨支部"是指该村党委的下属党支部。谢家路村共有1600多户人家,10个村民小组,  相似文献   

18.
<正>气派的村口牌坊,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面,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老人们边聊天边在周夹公园锻炼身体,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置身周夹村,处处让人倍感温馨。但在20年前,周夹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流动人口多、环境差,出门就要蹚泥水。"这是过去横溪镇周夹村环境的真实写照。"以前,大家戏称周夹村为‘破夹村’,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出行很不方便。"村民葛红波深有感触。20年来,周夹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村,依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发乡村旅游等有力举措,逐步蝶变成为一个民富村美的先进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等。在周夹村当了20年村支部书记的张利明,见证了周夹村从一个老百姓口中的"破夹村"变成"金凤凰"的蝶变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编辑部:湖北省天门市北堤村是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区村。土地革命时期,村民伍安佴、伍泽仁、伍泽义、伍南方、周长春等领导农民闹革命,建立了村农协,后参加了贺龙领导的革命队伍。抗日战争时期,北堤村村民伍百雄、张英才联络四人,假装送柴送菜,用柴刀砍死日军多人,因此遭到疯狂报复。日寇烧毁该村房屋300余间,并将40多名村民驱赶至一深潭边集体枪杀。为控诉日寇这一野蛮暴行,村民将该处称作"杀人  相似文献   

20.
时下走进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美丽乡村,您会发现,公路边、沟渠旁、民宅前后、丘陵山地等处,到处种满了麦冬、樱花、迷迭香、吴茱萸、金溪香柚等各类花卉苗木;来到浒湾镇下陈蔬菜村、合市镇凤凰山林果村、陈坊乡高坪肉牛养殖村等一村一品特色村,您会感叹,产业规模更大了,民居更美了,村民更富了……去年以来,金溪县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建设"锦绣金溪、美丽花园"的口号,通过"基层党建+乡镇公司+村级公司+致富能人+农户(贫困户)"等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一个个"空壳村"变身为"实业村",一处处"闲置地"蝶变为"聚宝盆",为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