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2000~2013年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比较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经济水平等2个农业指标和2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差异,用以解析四川省与广东省农业经济差异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水稻等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与以生猪等肉类为主的畜牧业上;广东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粮食、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与以水产品为主的渔业上。其中,种植业的增长对2省农业总产出增长的拉动能力均是最大,四川省的畜牧业、广东省的渔业对农业经济也有一定影响,而2省的林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均为较小。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的改革,广东农业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飞跃,还是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这个问题理论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讨论这个问题,要研究广东农业经济形态变化的四步曲,即广东农业经济形式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广东农业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极低,生产的产品只能自给。只有生产者内部分工,不具备社会分工的经济条件。除了自给,基本上没有能力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有19个市,其中广州、深圳市是中央计划单列市,潮州市是省计划单列的副地委级的市。有76个县和相当于县的38个区。1639个乡镇。人口6346万,土地面积17.75万平方公里,耕地3777万亩,人平耕地6.2分,人平比全国少了一半。  相似文献   

4.
当前,广东农业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危机:一是耕地锐减,人口增加,耕地的人口承载压力越来越沉重。全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2778.81千公顷减少到1992年的2433.69千公顷,14年间净减少345.12千公顷,相当于1992年实有耕地面积的14.18%,平均每年净减少24.65千公顷。与此同时,全省人口从1978年的5064.15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6463.17万人,14年来净增加1399.02万人,相当于1992年总人口的21.65%,平均每年净增加99.93万人。这一增一减,使得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减少,1992年平均每公顷耕地要承载27个人。二是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总产下降,粮食缺口扩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5068.98千公顷减少到1992年的3535.89千公顷,净减少1533.09千公顷,减幅为30.24%。特别是近三年减幅更大。1991年比1990年减少118.76千公顷,1992年比1991年减少226.72千公顷,1993年估计也将减少200千公顷。原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目标是稳定在366.68万公顷的水平上,现在看来,连333.33万公顷的水平也保不住了。1991年以来加上灾害性天气频仍等原因,全省粮食总产已连续三年下降。1992年广东人均拥有粮食只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建国60年来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描述了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现阶段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每一次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从量到质飞跃的脉络。展望未来,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农业科技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加强其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估算了广东2000~200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分析了广东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特征,进而对广东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农业的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产值增长、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平稳及农业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等是农业生产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广东农业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广东农业生产实现低碳化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广东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农产品从生产阶段进入最终消费阶段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缓解农产品的低水平过剩,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业产值,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远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产品的加工率已超过9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一、广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第一,农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业产业的一部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首先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其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提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恰当地概括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特点和趋势。农业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后,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业阶段,出现了知识对农业的贡献高于农业实体性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者、劳动资料)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现象,即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进入了知识农业阶段。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农业的影响、对广东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进行粗浅的探讨。一、知识农业的特征和知识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在低碳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低排放、低污染、低投入、低能耗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低碳经济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挖掘制约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几点问题,如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含量低,转化成果速度慢等。明确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的选择途径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经济。并提出建立低碳能源结构、建立低碳的生产结构、实施低碳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旨在为其他相似地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选择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探究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找出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出路,以期为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递进法,分析发展低碳农业的背景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挖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并为之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农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差异明显及农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带来的生产无视生态、分散经营无视集约经营等所致。[结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为此应着重加强农村建设,培养农村服务人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经营化等。  相似文献   

13.
浅析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广东农业机械化从2003-2010年分两步走的策略和近两年的实施成效,提出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特点。强调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进程要在竞争中逐步实现,并且相辅相成,才能共同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该文还提出农业实现机械化,进而实现产业化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全面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业资源的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四川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3种发展模式。挖掘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薄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本较高、农村劳动力匮乏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治污理念等加快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四川省及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HP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石家庄2000~201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从发展评价结果来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下滑阶段(2000~2004年)、快速下滑阶段(2005~2008年)和快速上升阶段(2009~2015年)。从各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情况来看可将其划分为2种类型:(1)包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等2类指标,其关联度数值都呈快速增长态势;(2)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等3类指标,其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均具有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结论]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并呈现"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国家政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我国各省区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文章以四川省21个地级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农村区域经济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为成都市、绵阳市。(2)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测算得出:2010~2014年期间,区域三内部差异的波动幅度较大,范围在0.14~0.01之间,说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区域二内部差异呈"降低—增高—降低"的趋势,经济发展潜力一般;区域一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等因素限制,经济发展较慢。该研究为四川省农村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定量方面对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业产业升级贡献结果进行研究,以准确把握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方法]构建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6年江苏省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年度每个指标权重以及各准则层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值。[结果](1) 2007—2016年江苏省农业产业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2) 2012和2014年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增长最快,2016年出现大幅下跌,导致该下跌的原因是同时期农业集约型效益的大幅下降;(3)集约型升级和高效型升级对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最大;结构合理型升级发展滞后。[结论]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江苏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的测评,有助于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我国其他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牧区生态环境和牧区经济两个层面选取28项指标构建“牧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加权法对2008—2018年青海省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基于青海省资源禀赋现状和测度结果,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短板。结果 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总体日趋协调,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从青海省牧区生态经济的结构层来看,生态环境压力和牧区经济效益是青海牧区生态经济更趋于协调的短板。结论 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为进一步实现青海牧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于生态环境压力治理和牧区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兼顾自然灾害压力治理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