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宏波  谢廷 《企业导报》2012,(2):258-2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这些巨大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这成为了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辉县市今年来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为辉县市解决本地区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财政基础,在此基础上,辉县市果断推行教育改革,实施很多的举措,形成了"寄宿制学校+中小学一体化管理"的"辉县模式",辉县市的这些举措对于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对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偏差变动,与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国内外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工资占纯收入比重的提高和经营收入比重的下降,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城市化推动下,农村就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等,都是农民工资收入比重提高的动因。高质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及高水平的城乡协调。我们将城市化和城乡协调状况分为高城市化平衡、高城市化不平衡、中低城市化平衡和低城市化不平衡等不同类型,高城市化下的城乡平衡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良好态势。未来应以高质、均衡城市化构建均衡的城乡关系,对不同的城乡关系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均衡对策,进一步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推动小农经营向规模化大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演进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效率的相互作用。在综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城市模型理论,利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复数据表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度等是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效率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针对现阶段城市化动力作用的外在特征,从"化人"与"化地"并举、产业结构调整、智力资本投入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外都市圈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都市圈的理论演进,以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日典型大都市圈为参照,从城市规模、发展过程、发展动力、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五方面进行了对比,归纳并提出了我国都市圈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走向,以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协同并进及都市圈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及其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工作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路径依赖和制度规模效应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实行制度变迁,具体而言要基于城乡公民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迁移自由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土地财产权利,加强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姜辉 《经济界》2014,(5):69-74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螺旋上升的关系,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的推进引致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产业是城市化的动力和支撑。城市化进程可以看成是资源、基础设施、制度和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优势,吸引特定产业的投资和促进产业演进,在一个静态时点上,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科学认识城市概念、城市化基本内涵与理论及其相关性,准确把握其动力机制,是加快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城市化的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阐述了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先后提出“两通先行”、“城乡共荣”、“外向带动”和“综合发展”等4大发展战略,推动了徐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并考虑市情实际,徐州市必须把“工业立徐,强市富民”作为未来发展的主体战略,把“科教兴市、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辅助战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主要由两股力量推动,一是市场力量推动;二是政府政策驱动。政府驱动城市化进程的可能路径是:选择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县城和建制镇作为未来五十年的发展重点,促使更多农村居民搬迁至上述县城和建制镇。同时,将旧村迁出后新增的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跨地区再配置。其可能的结果是,其一,节省出大量土地资源;其二,促使要素集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其三,集中力量建设考虑空间因素的连接性基础设施,缩短城乡经济距离,逐步消除城乡分割,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已有的文献主要从推动主体、内因与外因、产业结构、要素聚集、制度、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层次复合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动态演进性.21世纪,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应是多元化的,而教育的动力作用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