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邓丽群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57-60,21
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运用IAT内隐测验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讨防御性悲观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旨在拓展防御性悲观研究的文化性,加深对防御性悲观的理解,改变对"悲观"等消极思维模式的认识误区。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生的防御性悲观水平显著高于中位数,同时,其内隐自尊效应显著,外显自尊水平亦显著高于中位数。另外,外显自尊水平可以负性预测防御性悲观水平。 相似文献
2.
3.
郭金艳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94-96
长篇小说《血色浪漫》是都梁继《亮剑》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钟跃民丰富多彩、不同寻常的传奇人生。在现当代小说的人物画廊中,钟跃民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气质的人物,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一个真正的行者,他的身上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侠文化精神。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气质上的阳刚好勇,与道家文化背景下的追求自由的理想气质很好地结合在钟跃民这个人物身上,并体现为儒道兼融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许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74-175
儒佛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儒道佛的人生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三家都关切人的生命价值,重视人的心性修养。 相似文献
5.
汤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140-141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类不同的经典,它们以各自独特的特质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本文试图以司空图为例来论述在儒道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郭春萍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6):75-76
本文以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儒家文化和强调顺应自然、畅扬生命自在、主张过一艺术化人生的道家思想为背景,具体探索《大学语文》部分选文和有关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
魏晋六朝是玄学盛行的时代,何晏、王弼首开玄学之风,竹林七贤紧随其后,自此玄学大盛,正始之风为后来者效慕。究其玄学盛行之因,极大部分在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士族阶层怀抱济世志而不能实现,便转而以老、庄的虚静为寄托,但实际士子的心灵深处,仍然认同的是儒家价值观,与之相应的是起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本身就有相通之处,因此,魏晋六朝玄学实为儒道兼修之学。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先秦时期的最重要的思想,而先秦时期正是地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他们的思想。源于邹鲁的儒家文化,源于陈楚的道家文化,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主流经济学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物质层面的贫困,忽略了物质贫困状态下形成的心理贫困,遗漏了心理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这一重要机制。文章将贫困主体的悲观心理引入贫困研究中,分析悲观心理对贫困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收入(资产)反馈机制,以揭示贫困发生机理、发生条件以及脱贫的对策。文章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贫困陷阱的资产门槛不是一个刚性的界限,而是一个弹性的区间,其可变范围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悲观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黄晓珍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108-112
长篇小说《孤石》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美国著名作家约翰·赫西对中美文化交流的探索性思考。《孤石》描写一个年轻的美国工程师为实地考察在长江三峡筑坝建造水电站的可能性,而坐上一条中国古老平底船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作者借助大坝、手表、民间信仰活动三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既展示了一幅古老中国的风景画,更揭示了横亘在东方与西方、古老中国与现代美国之间无可逾越的文化壁垒。分析发现,中美文化壁垒的产生缘于中美两国哲学基础的对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迥异,以及宗教信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博大精深,最具代表性说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要高度重视对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精华的研究和汲取. 相似文献
12.
居仁循礼至乐——对先秦儒家之“道”的一种尝试性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清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71-77
“道”向来被视为道家的最高范畴,但实际上,“道”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只不过道家重“天道”,而儒家重“人道”。从天道到人道,从自然到人,反映了思想史上的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的观念的发生以及先秦儒家之道的展开形式及其构成内容进行探讨,以突显“道”对于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圆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14-1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仁治""德治""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无为而治"和"非战"的思想,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是道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爱""非攻""尚贤"则是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精华。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瀚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466-468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势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管理的思想与方式深刻反映其所依赖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文化有其不可阻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其中的管理思想乃是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管理理论越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的传统与文化,则管理的意义就越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梳理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支撑和基石。 相似文献
16.
冯迅燕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3):76-78
叶广芩的心理结构中积蕴了丰厚的道家精神,从其早期的家族系列小说到近期的动物系列小说,道家支化一直以各种方式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其塑造的理想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家人生哲学观的吻合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对道家自然观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17.
郭春萍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2,(6)
本文以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儒家文化和强调顺应自然、畅扬生命自在、主张过一艺术化人生的道家思想为背景,具体探索《大学语文》部分选文和有关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欧翠珍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4):6-11
公民规则意识的强弱与否 ,是衡量一个社会繁荣、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确立 ,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西方宗教的道德戒律曾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则意识的确立助了一臂之力 ,而中国的儒家学说却起着较明显的阻滞作用。中国的入世 ,使我们规则意识的培养面临更迫切的现实性和紧逼性。 相似文献
19.
邓之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Z4)
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儒家文化同样有着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理念的渊源。在对外教学与对外传播中需传播儒家的人格观,弘扬华夏文化的精髓,以解除西方学术界对儒学的误解,回答西方思想界对中华文明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杨秀洪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89-94
魏晋易代,战乱不断,名士难全,玄学兴起的时代环境及嵇康的个人生活环境,使嵇康向往道家逍遥的精神境界,但其身份、个性及儒家情怀又让其徘徊去就,出处两难。然而,当禅代已成定局,全社会都向司马氏屈服的时候,嵇康在徘徊中愤起,断然结束隐身生活,这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齐物养生,与道逍遥对嵇康来说更多地只能是文本式存在,矛盾痛苦的灵魂在广陵散中彻底解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