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和2004年,国家组织四大国有银行,向华融、东方、长城、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剥离不良资产25769亿元,为国有银行消除了绝大部分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在国家已经明确表态不再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买单的形势下,新不良资产只能依靠商业银行自行消化。为适应新形势下不良资产转化工作的需要,商业银行除了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还应另辟蹊径,创新处理不良资产工作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工作实际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探讨了银行业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的一系列有关问题。作者在分析房地产不良资产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原则和运作模式,认为专业公司的运作机制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分包模式是处理不良资产的首选模式;对不良资产的评估问题,提出了不良资产接受价格和处置价格的概念,研究了两种价格体系的评估思路和可供选择的评估方法;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在分析重组、拍卖、资产证券化等处置方式的同时,重点探讨了这些方法的使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探讨了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法律保障、处置时机和激励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高不良资产拍卖成功率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鑫 《海南金融》2008,(10):25-29
由于拍卖这种处置方式符合资产处置公开化、市场化和程序化原则,既可以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提高处置效益,因此它已成为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普遍采用的一种处置方式。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不良资产拍卖中的策略问题,探讨提高不良资产拍卖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不良资产打包批量处置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资产打包批量处置的难点与对策分析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推进,存量有效资产不断减少,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在处置方式和手段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才能圆满地完成国家赋予资产公司的历史使命。不良债权打包批量处置作为不良资产集约化处置的主要方式,是后期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清收转化不良贷款”被称为银行工作的第一难关,究竟难在何处?又该如何寻求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6.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理论上讲,如果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式,包括核销或划拨不良资产以及补充资本金是通过中央银行释放基础货币来实现的,就应该认为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  相似文献   

7.
转化和清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近些年来一直在积极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转化和清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为商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当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意义更加重大.经过近7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到2001年底,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次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这说明,只要努力做好转化和清收工作,降低不良贷款是大有希望的.转化和清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和不良资产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系统工程,通过转化一批、清收一批、核销一批、盘活一批等措施,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8.
对处置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处置不良资产不能照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而要实事求是地采取外补,内调的综合治理方式,渐进地消减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通过调整信贷结构 ,加大信贷营销力度 ,清收、转化、核销、剥离不良资产等多种手段 ,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 ,不良资产并没有降到理想的水平。因此 ,加快处置和转化、降低不良资产 ,就成了各商业银行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建立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运作机制、研制出台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经营战略、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制定并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措施办法、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避处置风险等方面对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从财政风险的角度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分析。按照国际上公认的财政风险的划分标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属于政府隐含的或有负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意味着政府的财政风险。对我国而言,在国有产权体制下,在国家采取的金融支持政策下,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更易于转化为财政风险。为此应采取包括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透明度以及建立或有储备等在内的措施予以妥善应对,以防范和化解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1.
刘思京 《南方金融》2003,(3):42-43,46
不良资产变现处置可以选择协议转让、公开拍卖、招标转让、竞价转让等多种方式。但如何寻找社会潜在的投资者、购买者和合作伙伴,选择何种处置方式,才能实现处置变现最大化,是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就不良资产变现处置过程中主要处置方式的适用、优劣比较和选择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敏  郭民  范屹 《西南金融》2005,(1):28-30
作为不良资产监测、分类、考核的最终目标,不良资产处置在不良资产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困扰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归根结底,不良资产处置应按照收益成本原则,消耗最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高的资产回收率,实现处置效率的最大化。本文作者根据调研提出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意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借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相当部分国有银行纷纷成立专门机构集中管理不良资产。笔者通过调查,从集中管理的方式入手,着重分析集中管理不良资产的优势和取得的成效,并指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集中管理的建议,以对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上弊端所致,也有管理上薄弱而造成。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有三大途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清收转化一部分;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已形成的呆、坏账贷款,在自身提取的呆、坏账准备金中核销一部分;三是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对不良资产剥离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压降不良资产方式选择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资产占比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金融系统目前关注的两大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使之既有利于不良资产占比的合理下降,又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现代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难题。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贷款不仅使信贷资金循环严重受阻,迟滞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进程,而且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快速有效地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为此,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畅 《中国外资》2006,(8):49-51
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上,外国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像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在过去的20年,都曾深受银行体系坏帐的影响,这些国家纷纷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8.
李德  严文兵 《海南金融》2001,(12):43-4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世界各国注重对不良资产的控制和处置,主要方式包括:加强官方监管、市场约束和银行内控;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和成立专门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借鉴国际经验,需要对中国银行业资产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监管和贷款风险管理,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较为严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处置不良资产的宗旨是,争取最高的净现值回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保全与处置不良资产,要合情、合理和合法。国外商业银行采取“内部消化、收购、兼并”等模式进行处理。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成立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保全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来保全和处置不良资产,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采取拍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由市场形成竟价的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拍卖资产的价格,因其具有透明度高和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等独特优势,所以成为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普遍采用的处置方式。资产管理公司采用拍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这一手段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拍卖机构选择、监督管理程序和机制,对促进不良资产的快速、高效、高回收处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拍卖处置不良资产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更好地利用拍卖这一手段,实现“有效保全国有资产,处置回收最大化,处置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目标,本文从不良资产拍卖过程中拍卖机构的选择、拍卖过程的管理以及拍卖要求的条件等有关环节出发对拍卖制度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