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恩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当代青少年感恩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凸显。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感恩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立足社会层面,分析探讨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介入策略,对加强青少年的感恩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一种令人关注的现象,是不少青少年以各种方式表现的偏差行为。这些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从事活动的态度与社会多数成员的行为背道而驰。但是,这些文化暗流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理论工作者较少从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去综合考察青少年的扭曲行为。通常,人们习惯把文化看作是知识,知识对社会、对人的重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文化不  相似文献   

3.
论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立起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注重精神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消费方式,是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后,在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传媒影响力剧增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为获取利润,通过大众传媒重塑消费观和制造消费欲望等方式,操纵人们的消费心理,使消费由前工业社会的一种基于本能的自主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基于资本利益之上的被操纵、被控制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这种行为形成了一种以纯粹的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这种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被称为消费主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最后尝试建立起低碳消费文化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对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浅议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品牌文化是兼容于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能在企业和社会消费群体间产生共鸣,并使消费者从消费产品过程中获得某种强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信念、行为操守原则和精神。其本质是特定产品的消费文化。文章认为品牌文化的效用在于使品牌与消费者的价值理念诉求之间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关系,并依据这一原理,提出了具体品牌文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的结果会在学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8.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现状,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入手,从文化引导角度出发,构建低碳消费文化支持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张红标 《经济论坛》2004,(15):58-58
一、企业文化对人本管理的规范引导。所谓企业文化的规范引导是通过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伦理道德和行为约束等方式进行的。一是要让员工了解本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尽可能地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二是要将企业精神变成员工的精神动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文化的规范引导,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这是其他管理方式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越芬  郑娜 《经济师》2014,(3):158-15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超前化及现代化等趋势,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产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摒弃盲目的攀比消费、人情消费、超前消费等错误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因此,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导向,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心理,引导他们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包括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传统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企业精神、以及厂风等等。作为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它是从非计划的理性的感情因素出发来协调和控制人的行为的。它既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又使他们的行为自觉地趋向一致,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期在对当代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与文化学理论的综合研究和探索中,在对日本式管理经验的总结中由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一般认为,企业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观念对消费意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消费文化观念对消费意向的影响,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消费文化观念意向模型.研究显示,计划行为理论能够很好解释上述模型.消费态度、主观规范和消费感知行为对消费意向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消费感知行为对消费态度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动漫产业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一)动漫产业发展事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文化安全 动漫在我国青少年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载体,对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不仅要求我们改变生产和能源转换的方法,还要求我们调整能源消费的格局。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我们的行为通常是受习惯约束的。习惯——这是一种非完全意识的行为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理性的选择理论相悖。消费者在受到某种促销激励时.期待他们节制对能源的消费是很困难的。因此,面对习惯,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工具。现行的基于碳的社会,技术系统.通过结构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制度的力量来限制和培养消费者选择的观点,增强了工具的性能。由于习惯是潜在的“反意图的”行为,所以习惯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行为的锁定形式,从而可以用来解释能源消费持续增加的现象。因此.政策须解决的具体问题应是习惯表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准确把握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并强化引导干预,既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秩序的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我国青少年网络社会交往行为的新变化,提出了创新青少年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工作方式,强化青少年社交行为教育、心理疏导和有效监管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生态消费文化建设中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其一,脱离生存看消费,对生态消费文化做浅层化理解;其二,将生态消费等同于缩小消费,对生态消费文化进行单向化阐释;其三,缺少对生态消费行为养成的探讨,对生态消费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其四,忽视生产性消费文化,对生态消费文化外延的认识存在局限。以上认识误区的存在限制了生态消费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需要对其进行辨析和批判,进而形成对生态消费文化全面科学的认识。首先,要立足生存阐释消费,倡导通过生存方式的转变实现消费方式的变革;其次,要辩证理解消费和生态的关系,提倡消费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第三,要重视消费行为文化研究,促进生态理念向行为的转化;第四,要将生产性消费纳入消费文化建设的视野,以此推动生产性消费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7.
贾克勤 《经济师》2010,(9):59-62
创意文化经济是一个全面反映人类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创造行为和理论思维的新理念,它所指称的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技术为主导要素,对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使生产和消费环节获得极高附加值的、具有创意密集型的高端文化经济发展方式及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逐步加快,青少年思想面临多元文化挑战,探索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凸显。通过对海南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现状的梳理,分析影响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的原因,探讨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以期使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把弘扬红色精神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伟大事业相结合,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带有明显的奢侈性消费特征,这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富裕阶层的身份情结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紧密勾连。奢侈性汽车消费是当前中国富裕阶层建构社会身份的重要方式。社会身份的建构是创造社会资本以获取个人利益的重要途径。奢侈性汽车消费的社会功能塑造了当前中国的汽车消费文化,并会对未来中国汽车消费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指的生活方式的含义是: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生存方式指人们如何获得其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以及如何消费这些资料。他们怎样度过自己的闲暇,等等。活动方式主要是从其劳动状况、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行为等方面来考察的。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本文仅依传统意义上的大的职业进行分类,重点考察城市居民中的工人、知识分子、机关干部、个体户等几个职业类型,在分析过程中,适当注意各职业内部的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