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革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必然要求。反思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落后或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其误区并非在于要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方向不正确,是判断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标准把握得不对。是坚持生产关系标准还是坚持生产力标准,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改革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展生产力问题,毛泽东有过不少论述,但有一些看法、特别是在实践中的做法并不都是“对头”的。毛泽东偏重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他仅仅在50年代前期曾有过适当保留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而且基本上不搞对外开放。而邓小平则作了重大突破,他强调发展生产力,利用多种经济成份和市场经济去发展生产力.同时积极推行全面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义”“利”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道义论”和“功利论”两种不同的经济伦理观。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中,毛泽东的经济伦理观蕴藏着浓厚的道义色彩,而邓小平的经济伦理观则更突出地表现出功利务实倾向。注重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坚持强国富民为本、主张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的途径实现共同富裕;充分肯定个体价值的地位,强调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主张用效果检验动机等都是其功利务实倾向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手软、一手硬”在认识和理论上的根源有:首先是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庸俗化。极力贬低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否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是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绝对化。认为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否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第三是生产力标准的片面化。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一切手段和方法都可以,极端夸大了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地研究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它们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时代的先进生产方式体系,包含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固有弊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不但要遵循社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还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的规律,巩固和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降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上升,为此,建议把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体上振兴国有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第二个飞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回顾了列宁和俄共(布)在十月革命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历史,接着结合学习马列主义关于变革私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于“和平赎买”的经典论述,再结合我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三大改造”获得巨大成功的史实,最后得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政治明是社会明的主要标志,因此推动政治明的发展不容回避,但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特殊性,我国政治明的转型却带有明显的西方思想色彩,使政治明的发展深受制约。党的十六大表明,当前中国的政治明建设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且在实践上已经实现了重大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生存型实用文化与李约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二重化,折射为超越实用的对世界奥秘的理论旨趣,构成西方古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近现代西方追求资本积累的“扩张型实用主义文化”,则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动力。二者的结合是西方的现代化浪潮产生的重要因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封闭型自然经济基础上“入世”的生存型实用文化,它使理论创造与技术创新囿于落后的农业实践,既未能产生抽象科学,也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这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指出,我国商业经济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商业生产关系结构的调整应重点抓好商业所有制结构和商业分配结构的调整,使之转向多元化和混合化,在商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就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商业为主导,多种商业所有制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七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跃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改革开放前,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总量取得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密码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指导经济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增强,贸易环境有所恶化;二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偏低,导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不够成熟,新的经济增长极还没有形成;四是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较大.未来十五年,中国仍有很大经济潜力发挥,完全有可能维持6%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有释放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大大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均GDP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客观上为中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开始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仍未完成,城市化将进一步助推经济增长;中国具有大国经济优势,很多潜能的发挥将延长经济增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坚持党领导经济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为什么坚持党领导经济工作、如何领导经济工作给出了理论回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写进纲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强化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台阶式向前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牢牢坚持党对经济工...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施经济纲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包括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经济实现了转型,工业化步入了后期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生活逼近了全面小康的巅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并创造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同市场经济兼容的一系列有效的并正在得到不断发展的经济实现形式,重要的经验有:推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行改革开放并举;实行渐进式的改革;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实行顶层设计与改革试点相结合;顶层设计的分步实施与全程跟踪督察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适应改革的需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遵循作为唯物论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依据作为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的生产力标准;坚持依据作为辩证法核心的矛盾法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进行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分享人民;遵循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的原理;遵循经济关系首先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原理;既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又坚持不照抄照搬,并勇于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有相对于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的独特的运动规律。知识经济是一种新产业,是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人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就不仅要积极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要解决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体制、政策方面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财商宣言     
<正>40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在于实现了富起来,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积累。中国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得通的。这条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条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最大不同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力更生,自我积累,勤俭建国,而不是靠侵略、战争和掠夺发家。500年来,资本主义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壮  相似文献   

16.
征汉文 《全国商情》2010,(1):136-1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显得“一手硬一手软”。应当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硬”起来。公有制经济是政府直接组织的经济。西方许多主要工业国家都已参与组织公有经济,中国政府更应当坚持参与组织公有经济。政府参与组织公有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我们需要学习美国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力,而不应学习美国的生产方式。目前,围绕政府组织公有制经济,我们需要在以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理论、改革理论、发展理论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践中,我国党和政府需要从政治的高度理直气壮地主张发展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7.
当代经济全球化从外在表现来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但其根本动因则是社会化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为适应全球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地调整其生产关系,从而不自觉地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体制因素。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合作与协调的趋势不断加强,使得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在于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取得成绩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9.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也是“三个代表”的核心。在新的世纪,必须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一直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中,"向西看"一直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然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的中国奇迹向世界宣告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前进过程是不断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国对西方的超越,表面上看是经济的成功超越,本质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超越.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受控于西方中心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和坚持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