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以非保本理财产品作为影子银行业务的代理变量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影子银行业务具有正相关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不同规模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大型银行影响不明显,对其他银行作用明显;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子银行业务使得表内信息的风险评价指标得到改善,却也可能增加了银行整体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本文界定了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调查了解浙江银行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准金融机构信用中介和民间金融等影子银行业务,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和自身系统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持续膨胀,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但从微观视角对影子银行风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有空白。本文采用全国125家中小商业银行2011年至2016年经营情况的面板数据,将同业投资纳入影子银行测算范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更多投向高风险资产,最终使得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增加,即影子银行主要通过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因此,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监管,扎实整治金融乱象,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相似文献   

5.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影子银行近年来如雨后春笋版迅猛增长,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帮助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升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抢占了有限的金融市场,给商业银行造成经营压力,且通过交叉业务将自身风险传递给商业银行,降低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本文在剖析影子银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合影子银行的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利用影子银行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来,有关“影子银行”的议论浮出水面,其中还影响到对某些金融活动的性质判断,如一些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业务。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如何看待影子银行的风险和利弊?如何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国外影子银行监管具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  相似文献   

11.
李丽芳  谭政勋  叶礼贤 《金融研究》2021,496(10):98-116
商业银行及其效率的高低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可以压缩的“坏”投入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次建立理论模型并分析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路径;方法上,同时区分投入和产出的“好”或“坏”,拓展只区分产出的“好”或“坏”的效率测算模型;实证上,首次测算并分析“坏”投入、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利润、风险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上,影子银行会同时增加风险承担和利润,但无法确定经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增加能否提升效率;只区分产出的模型高估了效率,尤其是显著高估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阶段的效率,大型商业银行依靠网点的扩张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影子银行业务提升了四大国有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效率,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效率影响较小。总的来看,压缩“坏”投入和规范影子银行是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提升银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被进一步压缩,一些商业银行纷纷通过业务创新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影子银行业务也得到不断发展。但是,这些影子银行业务将传统的表内资产转到表外,具有监管套利的性质,给影子银行的运行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3.
应针对该类机构和业务特色,进行差异化监管,强化政策导向引导,允许和鼓励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融合,形成适度竞争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机构布局。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必然结果,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子银行的发展与正规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张掖市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风险关联度研究,提出规范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2007-2020年中国120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商业银行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影子银行业务对自身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1)影子银行业务增大银行风险承担,表现在影子银行业务参与度越高,银行总体稳定性越低、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越大、银行流动性风险越大;(2)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银行类型异质性,对于非五大国有银行增大银行风险承担,对于五大国有银行并未形成显著影响;(3)影子银行业务通过增加银行表内收益的波动性增大银行风险承担,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在严格资本和拨备监管下的被迫选择。因此,应对影子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重点监管非国有银行主导的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继续积极稳妥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但也应允许适度有益的影子银行创新存在,以弥补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摘要:抑制影子银行扩张和金融“脱实向虚”,引导资金流向实体是我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选取2013-2022年42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选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作为中介变量,验证资管新规出台产生的政策效应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而抑制其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扩张。进一步研究发现,就商业银行类型而言,资管新规产生的政策效应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对商业银行提出加强影子银行业务得监管以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理财、民间金融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置于银行业改革与监管热点问题。由于影子银行定义模糊.易导致监管的缺失。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尤为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点及运行机制的分析,提出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现象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快速发展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推动的,企业影子银行投融资相应地分为影子银行化和影子银行融资,而如何精确识别和测度影子银行业务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关于影子银行的测度散见于各类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发现,与宏观层面的影子银行易于观测与统计不同,我国企业影子银行化和影子银行融资测度普遍存在着不精确、不完整、难识别的困境,影响了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与发展。鉴于此,可运用残差法与倒扣法测度影子银行业务,为微观层面影子银行测度提供方法论,促进影子银行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8~2017年我国3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从资金运用方的视角探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始终高于利润效率,商业银行为成本控制所做的工作比利润创造更加有效;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银行发展影子银行业务对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凭借对杠杆的灵活运用,同业资产等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促使商业银行以较低成本创造了较高收益;从分类型回归结果看,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提高,但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几乎无显著影响。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改进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对比影子银行业务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差异,发现影子银行业务参与度更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正向作用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68家非上市银行和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抑制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探究高质量的审计对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更能有效抑制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股权集中度较高和处于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地区的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更大,高质量的审计对其风险的抑制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20.
范旷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239-239
当前,中国银行业脱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影子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内的膨胀式发展。尽管有专家称,影子银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金融创新,在当前金融机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背景下,应该理性认识,并非所有正规金融体系之外、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都应该划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的范畴。但从2012年我国经由影子银行渠道提供的资金规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已经超过1/3,影子银行已经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提出一些有益的监管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