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林锋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2):45-46,48
关于去除底泥中氨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的研究有很多,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然而基本是基于实验室研究层面的.文章认为底泥修复应遵循分类施策原则,结合污染类型和修复后土壤作用来选择修复方案,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紧张以及底泥中蕴含着可利用的营养和能源,资源化利用的前景广阔,如农林业的堆肥、建筑用材等等,底泥资源的可待...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4,(5):71-7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大多数重金属等污染物被泥沙吸附,沉积在河道底泥中。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重金属会被重新释放出来,可能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参考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底泥重金属样品检测、污染程度评价、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物治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的研究忽视了重金属在沿底泥深度方向的分布及污染情况,没有形成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4.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现状,介绍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成果及工程技术,分析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就某化工污染事件,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详细阐述了植物修复的机理、优势及其局限性,并就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提出:今后应加快积累植物的筛选评价,建立超积累植物的配套修复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种质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受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修复技术存在需引入外来材料或长期占用土地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将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及无害化处理后,烧结成陶粒并回填至原疏浚区域的受污染底泥陶粒化回填技术,并从增强床面稳定性、清晰泥水界面、改变底泥中溶解氧垂向分布和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通量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修复底泥的潜力。底泥疏浚可直接去除大部分表层污染物,而陶粒制备过程中的高温烧结会降低疏浚底泥的污染程度;陶粒回填后,床面稳定性增加,相同水动力条件下颗粒不易再悬浮,底泥释放通量明显减小,床面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城市感潮河道污染底泥原位处理小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财 《人民珠江》2012,33(5):54-58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硫化物和有机污染严重的特点,以深圳某河道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原位投加氧化剂去除污染底泥黑臭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均能有效去除污染底泥黑臭。其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的去除率均超过95%。投加氧化剂原位处理污染底泥有助于底泥颗粒的吸附凝聚,颗粒比表面积变小,可避免污染物质的附着和累积。两者联合投加对底泥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ompounds,TOC)降解效果更佳,投加45天后TOC去除率为18.0%,大于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单独投加时的8.1%和12.9%,同时底泥硝酸盐残留量也更高,除臭效果更持久,表明过氧化钙和硝酸钙联合原位投加可有效修复污染底泥。  相似文献   

9.
以镉(Cd)含量为2mg/kg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动修复技术对污染底泥中的Cd进行脱除。研究了不同电极板间电压、化学增强剂种类以及电极材料对体系电流、温度、电导率、底泥含水率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作为化学增强剂,使用多孔碳作为电极,极板间电压30V,同时在0.05MPa的压力下进行抽滤,底泥含水率在5h内由75%下降到34.17%,重金属镉含量由2mg/kg下降到0.178mg/kg,脱除率达到91.12%,修复后的底泥中镉的含量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对镉含量的一级标准要求,达到了对污染底泥脱水过程中脱除重金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底泥污染治理是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阐述了原位、异位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同时考虑到底泥富含有用成分,对国内外各种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石油污染黄土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修复西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利用优化原位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在野外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的室内模拟降解实验。实验选择了不同温度(20℃、25℃、30℃、35℃),添加了氮、磷、镁、铁等元素和茅草类添加剂,适时补充氧气等。实验结果显示,土壤中石油含量在795.0mg/kg、1451.0mg/kg、1790.0mg/kg、2780.0mg/kg时,经过30~45d微生物的降解实验,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率可达77.27%~89.06%,为黄土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水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修复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是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出发,总结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投加优势菌法和土著微生物修复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SedimentisoneofthekeytechnicalissuesforTGP.SedimentresearchofTGPhasbeencarriedoutformorethan4 0yearssince 195 8.Inrecentyears,YRSRIcontinuedtheresearchworkonsedimentinthedamsiteareaandthereser voirareahavingrelationwithtechnicaldesign.Thispapergivesbriefl…  相似文献   

14.
五氯酚(PCP)曾作为杀钉螺剂在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疫区大面积使用,目前虽然已被禁止使用,但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PCP会对水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土壤及沉积物是PCP最大的蓄积库。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降解等功能,加速去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过程,是当前PCP污染处理的趋势。对PCP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类型(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及堆肥降解技术)、效果及机制进行综述及展望,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旨在为促进污染区土壤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PCP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全球在土壤污染方面的研究趋势,以 2000—2019 年的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及其扩展数据库中有关土壤污染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研究动态。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相关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和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分别占发文总数的19.70%和18.93%;中国科学院系统发文量最多,浙江大学以1 598篇位居第5;华人研究者高被引的论文在世界范围内最多,前20名中占有11名,其中有3位来自于湖南大学;重金属成为土壤主要污染物,未来土壤修复热点将集中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无机矿物修复和联合修复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历史已有40多年,各国科学家系统地探索了非点源污染物污染特征、类型、单场暴雨、长期平均污染负荷输出和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并付诸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我国的非点源污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往往局限于狭义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在简单介绍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泥沙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泥沙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电化学性质等基本特征,着重评述了黄河泥沙的吸附效应对水质产生的巨大影响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今后发展方向的重点:大力开展和加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种类、形态、含量、分布、迁移、转化和归宿研究、黄河水质主要参数监测方法、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研究和泥沙污染机理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黏性泥沙絮凝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黏性泥沙颗粒的絮凝特性表现出与粗颗粒泥沙迥异的物理及输移特性,因此黏性泥沙絮凝是河流海洋泥沙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总结了黏性泥沙絮凝在试验研究和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有关黏性泥沙的试验研究以单因素影响试验为主,缺少多因素影响研究;②对泥沙絮团的三维结构形态研究不足;③相关数学模型只能描述定性规律。今后应在黏性泥沙相似准则、多因素影响试验、絮团微观结构观测仪器开发、大尺度三维絮凝数值模拟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汾河泥沙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汾河流域实测泥沙资料,认为汾河水流的泥沙含量是比较大的,统计证明汾河流域水量和沙量同步减少,而且沙量的减少远远大于水量的减少。原因是降水量减少、水库拦沙、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淤积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20.
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治理途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砒砂岩地区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脆弱、土壤侵蚀最剧烈的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建设和治理开发的需求出发,回顾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流失模拟评估。同时,对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