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以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最新的"去一"分析法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类型银行构成的银行系统中,影响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显著增加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且中等规模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风险的主要来源者和传播者;此外,银行间产品互持路径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应用"去一"依次去除大规模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后,该路径显著通畅.这说明,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的互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间的关联度,进而提升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资产种类较多、规模较大以及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会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而资本充足率较高、流动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会使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下降。从研究结果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其稳健经营。但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的证券化业务规模将继续扩大,可能会导致标的资产信用级别降低。因此,监管当局应建立并规范证券化业务衍生链条以及信息披露机制,同时调整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权重,以规范其正常运行,防止与实体经济出现脱节继而造成业务运行空转。  相似文献   

3.
《时代金融》2019,(6):114-117
在商业银行加快流动性创造,减少资产风险,拓展利润来源的经营需求下,信贷资产证券化成为商业银行现实选择。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本文从微观的层面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政府和发起人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未来的发展策略。在研究资产证券化的的微观效应中,本文对样本银行的有关数据和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微观效应对于样本银行来说主要体现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但从银行业整体来看,尽管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优化样本银行的资产结构,信用风险却并没有因此减少,因此安全性效应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美国主要银行资产证券化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和单因素联结模型,研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个体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银行个体而言,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不会影响其稳定性,而持有证券化资产则会对其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银行系统而言,证券化资产在银行系统内和系统外不同的配置情况将导致不同的风险结果。市场上的过度证券化行为以及由资产证券化引起的银行间收益相关性的上升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本文基于美国的研究结果对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精准科学地度量和描述信用风险及传染机制有利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高效健康发展和货币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运用修正KMV模型测度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不同时期的信用风险,并采用最小生成树(MST)算法考察银行间信用风险的传染机制.结果显示: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在各个时期信用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的产品违约率前期略高于前两类银行,但后期明显下降;后三类银行位于银行股票收益率网络的中心位置,具有传递信息和维系网络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定成 《新金融》2007,(11):54-55
资产证券化正作为商业银行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进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方法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但资产证券化自身也存在风险。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主要是破产风险,表现为三种形式:特殊目的机构(SPV)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转移时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以及资产转移后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只有对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才能保证信用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探寻资产证券化业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银行家》2005,(6):64-65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工具。商业银行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贷款发起人向借款人提供贷款,将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信贷资产汇集重组为贷款库,由特殊目的载体(SPV)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信用评级或信用增强后,以证券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9.
袁宏泉 《银行家》2006,(3):50-53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成功推出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和“建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产品。两只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成功发行,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创新又走出新的一步。国开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建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成功,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开了先河,对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试点经验的总结、相关法规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试点银行范围将不断扩大,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我国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高校贷款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化解贷款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当前高校信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银行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本文阐述了高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试图为今后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模式解决高校贷款风险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开展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手段,银行借助自身优势开发设计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业务的重点之一。银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监管风险、操作风险等,本文提出了应对和化解上述风险的主要措施,以期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构建商业银行证券化融资行为动机的Logistic模型,选取国内2005-2014年间42家商业银行成功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指标对资产证券化选择有显著影响,具有较低不良贷款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动机更强;短期内,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可能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选择;长期来看,付息债务融资成本上升以及流动性管理压力逐步增大将成为驱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直接动因。总之,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要的融资手段、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3.
王晓  王盼  李佳 《投资研究》2020,(11):123-142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综合考虑银行微观特征与宏观层面等因素,构建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我国银行业为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单从银行自身来看,资产证券化显著促进了风险上升,而且银行微观经营环境越好,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正向影响越强。但从宏观层面来看,资产证券化降低了银行风险,并对贷存比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或权益资本比较低银行的风险缓解力度更大,说明随着宏观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改善效应将逐步显现。因此可以制定差异化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在微观上适度调整制度约束,渐进式推动"表外化"的创新模式;在宏观上构建跨产品、跨机构和跨市场的监管系统,确保资产证券化业务主体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它以其自身的优点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我国少数商业银行也展开了试点工作.然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证券化产品在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都制约着其发展.文章主要以次贷危机为背景,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研究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为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文兵 《新金融》2006,(Z1):15-17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其金融中介作用,提高资本管理的效率。金融脱媒短期内将导致资产流动性过剩,降低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从长远看,则有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短期内不宜大规模对贷款类资产进行证券化,但应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期限结构的功能,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和投资。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操作复杂、设计精巧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本质和特性非常适合商业银行用于资产经营管理,正确运用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现金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和股本回报率,降低资本要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敞口风险,但运作不当也会产生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并导致资产流动性结构恶化,而这些因素构成了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潜在动因。本文以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机制检验表明,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恶化及资本充足水平的降低,是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进一步检验异质性特征,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主要促进了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并对全国性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不仅基于银行微观行为深化了对存款保险制度影响效应的认知,而且拓展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视域,对进一步优化存款保险制度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将流动性较弱的信贷资产转化为可在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证券化产品,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处置效率。当前,由于受到商业银行谨慎性以及宏观因素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存在一定阻力。基于Tobit模型,引入资产规模和金融深化度等系列变量,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因素。结果显示:具有较高不良贷款率和非利息收入、资产规模以及金融深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小型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经营效益等问题的考虑,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拥有更强的内生需求。有助于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化产品缓解流动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