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以上海与宁波为例,通过构建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的空间蛙鸣竞争模型,分析了长三角港口物流产业间的博弈困境,并提出长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产业整合与协调发展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物流联盟企业间的信任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物流联盟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能取得的更好的效果而在企业间形成的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在物流联盟中建立信任关系十分重要。本文认为,物流联盟企业出于企业利益、企业生存发展等方面的考虑,企业之间存在信任关系博弈,通过重复博弈建立起来的信誉是企业联盟发展的价值资源;物流联盟成员企业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担风险的合作方式下,把握市场脉搏,实现联盟企业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战略给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跨境电商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该地区的跨境电商和物流产业发展仍然落后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二者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在基础层面、业务层面和信息共享等层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该地区跨境电商和物流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加强跨境电商间、物流企业间以及电商与物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来实现业务融合,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集成化实现各主体间的信息共享,以此提高跨境电商和物流产业融合水平,从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2015,(28)
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亦得到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对于物流的依赖性也愈发强烈。但是,长三角地区物流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物流业内部效率有待优化、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企业间合作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企业物流联盟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艳 《中国市场》2008,(15):30-31
物流业对西部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在发展物流中存在资源缺乏、分散;物流成本高,管理水平低,企业负担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物流联盟对西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本文指出了西部地区在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物流联盟形成的动机,最后提出了构建物流联盟的三种模式: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联盟,非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联盟以及非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物流联盟。  相似文献   

6.
如今,长三角区域内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物流业突飞猛进。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与物流园区蓬勃发展,使这一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长三角区域率先规范物流业发展,如物流企业综合评价,联席会议。区域内的物流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如区港联动、VMI。  相似文献   

7.
浦春鸣 《市场周刊》2006,(10):11-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也是我国区域物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有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推进长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合作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连续三届的“长三角物流合作高层论坛”为区域物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一些实质性合作也正在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物流合作的新模式,不仅有益于本区域物流业发展。也给其他区域物流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升级发展与区域物流体系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亳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但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不明确、产业配套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逐渐突显.在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价值的基础上,结合亳州中药材产业集群的现状,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体系协同运行的物流外包、资产整合、股权合作三种机制,并针对三种运行机制分别提出了联合采购、集中仓储、共同配送,物流功能协作、建立物流联盟企业,新设股份制中药材物流企业等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物流产业集群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任机制是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物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在博弈视角下,通过对物流企业间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的分析,阐释了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形成机理.基于此,在物流产业集群中引入政府监管机构,构建出政府约束下政府和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并提出了构建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明显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必将大大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目前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现实来看,应从思想文化观念、协调合作机制、物流发展政策以及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入手,解决本区域物流软件建设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少灵 《商业研究》2011,(12):152-155
实施RFID技术带来的高投入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成为RFID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本文基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式(EOQ),通过对订货效率和JIT效率与RFID投入成本的关系分析,建立了RFID技术的投资收益模型,旨在为RFID技术在零售行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其商业价值分析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不仅代表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而且代表竞争方向,加强对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不断实现模式创新,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许缦 《江苏商论》2022,(4):23-27
随着中国在线商业付费的发展,知识付费平台也开始面临竞争激化、同质化、用户流动性增加等现实问题.对此,本文以移动互联网下的SICAS消费行为模型为基础,从价值主张、价值网络、盈利模式和关键性活动这四个方面研究在线知识付费平台商业模式的构建,并进一步结合喜马拉雅的案例展开研究,得出在线知识付费平台商业模式发展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在文献分析和行为事件访谈基础上,设计旅游饭店中级职业经理人胜任特征调查问卷,对南京市旅游饭店中级职业经理人群体实施抽样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索和检验胜任特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饭店中级职业经理人的胜任特征由"沟通与团队建设"、"职业道德与特质"、"自主学习力"、"自我控制和执行力"、"管理思维"五个维度22个特征要素构成;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沟通与团队建设"、"职业道德与品质"、"自主学习力"、"自我控制和执行力"、"管理思维与工作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0、0.50、0.48、0.60、0.59,模型能够预测和反映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5.
剩余收益模型与传统DCF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的基本原理,对两个模型的应用范围和解释能力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剩余收益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和预测没有建成、存在许多增长机会、正在战略重组、兼并收购的企业价值的内在机理。以企业价值评估和绩效评价为例,分析了剩余收益法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方面与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相比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6.
淘宝网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差,物流配送成本高,物流配送相关法规及配送中心体制不健全等。淘宝网应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配送质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体系,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相似文献   

17.
O2O是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它将电子商务和服务性消费结合在一起,有效整合了网上营销和网下经营,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及消费体验的改善。和B2C模式相比,两者同属一种服务形式,其交易的流程皆是闭环。从区别上看,两者的侧重点、推送内容、服务领域及用户体验各异其趣。总体而言,对比分析二者的同性和差异,利于不同电商模式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拥有庞大参数量的网络模型很难部署在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出发,在现有压缩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优化剪枝策略与参数量化的方法相融合,提出了一种结果导向的数据驱动剪枝算法,利用低精度的量化算法来进一步压缩模型。使用VGGNet作为原始模型,在Kaggle猫狗图像和Oxford102植物样本集上进行微调。实验数据表明,使用本实验改进的方法,模型压缩的存储容量下降到113.1 MB,识别率提高到86.74%。  相似文献   

19.
电子采购是采购领域的一场革命,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电子采购的三个主要作用:降低总采购成本、改善采购方—供应商关系、提升采购部门的控制力及参与决策的能力。基于这些作用的分析,建立电子采购效用模型,试图为企业理解与分析电子采购的作用提供概念性框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者的基本核算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可采用原始成本法和现实成本重置法.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方面的实际支出。按受益期转作费用,这对现有会计模式冲击较小。但未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计价。人力资源价值有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两种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分为经济价值法、未来工资贴现法和未来赢利贴现法;非货币性计量法有行为矩阵法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有利于正确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改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充分计量,却未能解决人力资产的所有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