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缘何历经百年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践行,公民意识的生成依旧步履维艰?其深层原因是公民教育在我国遭遇到了社会内在的文化阻滞力,表现为涉及到日常生活世界、自在自发的文化范式以及延伸到政治态度的方方面面的传统社会心理。降低甚至排除传统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提高我国公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公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作为文化之行为主体的公民本身的素质、意识等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和步伐,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给美国的发展带来诸多困境。贫困移民子女的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点,消除种族偏见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重构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应通过改善各族群关系,消除民族偏见与歧视,让所有学生,不分性别、种族、民族及语言背景都有权利获取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参与到跨文化的个人、社会、公民活动中去,构建公平、公正的民主社会,构建一个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再到世界主义的全球公民教育体系。中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也要扩大公民教育的内涵。从民族成员到国家公民再到全球公民,我国的公民教育也要从目标、内容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主义国家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传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公民权利意识、公民社会主体意识、公民地位平等意识、民主和法治意识的养成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种种转型。随着国际化影响下的国际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全球治理下的国际法治为公民意识教育开辟了更多挑战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我国虽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并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法治意识。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呈现出来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探讨了其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的生成是现代社会政治体系趋于合理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仅要看相关民间组织(NGOs)的数量和增长态势,而且重在考察公民个体及其社会意识在促进政治体系良性发展方面的实际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王权主义视界中的权力本位、臣民意识、民本思想、崇圣观念等传统因素则是现代公民主体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内在蔽障.这就要求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克制传统王权主义对公民社会生成的消解,由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臣民意识转向公民意识、民本观念通向民主观念,逐步实现公民主体重塑和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白瑾 《现代经济》2007,6(9):68-70
公民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必然产物,它对推进国家现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公民社会还处于发育期。本文主要从公民社会的模式、结构、动力、主体、基础和时序等方面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构建公民社会必须排除的三种错误倾向,以期使中国公民社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能够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最终必然表现为人的现代化。目前中国人仍然只有老百姓意识、臣民意识, 而缺乏公民意识,这是制约现代化大业的深层次障碍。“公民”不仅仅是个法律上的抽象概念,更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公民文化和合格公民是社会和家庭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公民意识教育落实到家庭和社会中去,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奉公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理论缘起于西方社会,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其在传入中国之后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转变、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等都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我们必须正确解决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社会变迁不断加剧。闽商文化中敢拼、冒险、独立等传统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环境的要求,暴露其局限性。为此,从闽商文化自觉及闽商文化创新两方面提出实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迁环境下的转型,以图新一轮的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贵和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上日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实的贵和思想,从传统贵和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文化传承中的扬弃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行为规范及制度体制于一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建设刻不容缓,但又任重道远。在和谐文化建设实践中,有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探究和认真思考,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和谐文化健康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文本宪法而无实在宪政”,“有形式法制而无实质法治”,原因何在?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进一步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一个文化主导世界发展的时代,面对文化的感召,中国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武术教育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的话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也被随之孕育、繁衍、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被蕴藉其中。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大力倡导与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和中国武术文化教育的结合,必将成为一项推动民族振兴和利国利民的壮举。  相似文献   

16.
目前,正值和谐社会的构建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我国同时提出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开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谈了信息资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行社创办于民国时期,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开展旅游业务,创办《旅游杂志》,传播旅游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永远弘扬创新精神,在不断创新中铸造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作用,继承和弘扬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容与精华。作者认为,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和方克立先生所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即一方面要系统总结和认真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发掘传统和谐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同时汲取西方“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创造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