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首次从科学的理论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使共同富裕不再是空想和幻想.但通向共同富裕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从中国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关于历史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被喻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做了深刻的分析,并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对社会主义如何战胜资本主义以及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提出了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曹荫全 《理论观察》2002,1(1):18-20
对“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科学论断 ,需要在对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进程理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中获得正确理解。埋葬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这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实际上是在认识到资本主义“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基础上 ,自觉地“缩短和减轻”新社会“分娩的痛苦”,即使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这一“自然的发展阶段”,由已经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自觉地实现过程。因此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看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 ,而是相当于资本主义最后发展阶段。不仅如此 ,当代社会主义由于是在资本主义很不发展历史前提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因此 ,其生产力还未达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所以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回顾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有利于澄清由于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某些挫折和暂时困难而带来的困惑,有助于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表达了进步人类世代奋斗追求美好社会的心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反映了数千年以来劳动人民追求公平社会的美好愿望。怎样实现人的解放,使人类摆脱各种奴役,建立一个公平、美好的社会,从而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类长期探索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人类的奋斗还仅仅限于  相似文献   

5.
吴明君 《理论观察》2005,1(2):24-25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在曲折和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开创了人类社会最深刻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过程。共产党人一定要坚定信念,正确评价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努力积蓄力量,为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到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单玉国  王涛 《魅力中国》2013,(26):38-39
政治文明是人类克服人与社会矛盾的积极成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从全球历史意识的视角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变迁过程,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进行了生存比较.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全球历史过程.必然受到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因此只有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置于全球化进程中进行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和表现出它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刘吉指出,研究资本主义是我们这一代社会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第一,马、恩曾指出,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潮的特点不是在追求尽善尽美的社会,而是解决资木主义的矛盾”。现在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要代替的已不是一个世纪前的资本主义了。因此,不能僵化地背诵和固守革命导师在100年前那个历史环境下研究所得的某些具体结论,我们应该和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去创造超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同样也会遭遇,但社会主义遭遇经济危机的社会矛盾根源与资本主义不同。列宁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就遭遇了经济危机,他通过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摆脱了经济困境。列宁的包容性发展思想与实践对日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设想了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从主要借鉴别国经验到自主探索、从固守传统模式到结合时代特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湖南经济》2000,(9):5-11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以后,以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范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深化“四信”教育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并把它视为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阶梯。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到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依然在以马、恩所描述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显示了历史的、逻辑的一致性。首先,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膨胀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欲求层次,从而产生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穷性之间的紧张,以致经济学转向了资源配置的研究;其次,货币拜物教式的金钱理性之崛起为经济人假设披上了理性的外衣和逻辑上的合理性,并将古典经济学强调的“自利”和“理性”蜕变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自私”和“工具理性”;最后,形式逻辑的兴起将丰富多样的追求转变为可量化的效用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兴建基于理性的数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中华民国建立期间,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西方先进思想也随之而来.在内外势力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在前人开眼看世界的基础之上对中国该走向何方这一历史主题做出了回应与抉择.正是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为中国人民打开眼界,更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并真正走上现代化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张旭 《改革与战略》2011,27(3):25-28
经济危机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而是市场经济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经济问题。在经济危机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价值时,我们不仅要承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成因论的理论价值,更要重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过程中所给出的走出危机的理论路径。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研究当代经济的现实问题,形成化解经济危机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应是后危机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王凤娟 《理论观察》2006,3(2):43-44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上,1929年的经济危机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历史特点,马克思、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对经济危机的理论解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们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在世界现代化框架下,分析辛亥革命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历史意义,分析了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认为只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实现社会形态的转变,才能实现工业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赵琼 《理论观察》2005,2(4):19-21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认真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面,产品分配方面,阶级关系方面呈现社会化、公平化,缓和化的新变化,但其资本的集中化,贫富加剧化、阶级剥削加重化依然存在。因此,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7.
西方左翼学者、共产党人把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化"、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停滞趋势,批评西方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举措只是"维护有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对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造.他们认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战争和革命的浪潮.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从不同视角对金融危机所作的深刻反思是当代需要的觉悟,但是他们也有一些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乔臣 《改革与战略》2014,(10):29-33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其历史进程的考察,可以清晰地对未来货币国际化进程加以预测。文章认为,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刚刚起步,但却面临与以往世界货币迥异的道路、环境和结构,迫切需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梁苗 《理论观察》2010,(5):39-42
作为一个范围广泛而内涵复杂的术语,后现代主义引发学界波澜四起。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批判思路出发,将后现代主义的发生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历史变迁联系起来,作出了比较妥当的分析,为我们从根源上认识后现代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ngages with Cain and Hopkins'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closely related literature of settler capitalism. For Cain and Hopkins, the Empire was dominated by gentlemanly rentiers, and the dominions were run by a dependent and collaborating elite. This paper rests in the first instance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wealthy settlers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In noting that most settlers who became wealthy were not of gentlemanly origins, and that even those colonial financiers most closely tied to metropolitan capital pursued local agendas, it will suggest that the historiography under consideration needs to be balanced b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nies and the metropolitan economy. The paper argues that settler capitalism is a model worth using, but that its utility will be greatly extended by a focus on settler capitalists as well as settler capit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