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以及人的生存环境、审美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传统山水样态的一统天下已不复存在。而现代山水画在形式、内容、技法方面的革新与探求,打破了传统山水独尊的局面,使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就青海山水画而言,山水艺术精神和物质层面已经和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以"某家某派"为主导的作品形态和表现方式己经不能满足当代山水发展的审美需要,这一现实情境为青海山水画家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兴盛的契机,也引发了我对雪域意象山水画创作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张逸之 《走向世界》2010,(17):90-93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中,山水乃至山水画从来就不曾等同于风景概念,它一直是人类与自然精神的栖居地。张风塘的山水画之旅,就是对这样一种精神往来的深刻践行。  相似文献   

3.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具有安全性、亲切性、生态性的特点。其存在的精神文化价值已远高于它原本的使用价值,为当今的居住形态增加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郝世英 《魅力中国》2013,(17):120-120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家庭道德伦理思想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儒家学说主张家庭和睦,而维系这种亲和关系靠得是家族威望、家长权威下的孝悌观。这种思想极具代表性地体现在中国的四合院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儒家特色的民居习俗文化,探讨传统民居中蕴涵的儒家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及其生态价值理念为指导,诠释了浙西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并对浙西传统民居建筑作了理性批判。指出,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浙西传统民居从建筑选址、布局规划、建筑构架、材料选用及营造技术等方面均充满了生态精神,这为浙江大花园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当今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邵大箴 《走向世界》2011,(32):70-72
传统山水画讲究写心中丘壑,所谓丘壑当然是指从客观自然山水中获得的真实印象,不是艺术家的凭空臆造,是经过艺术提炼过的自然。因此,艺术家要能真正做到写心中丘壑,必须要在师造化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自己面对自然的感受,写出既来自于客观自然又不同于客观自然的山水。除了写心中丘壑外,山水画还要讲究笔墨,也就是说要用有笔力、墨韵的传统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没有笔墨情趣的山水不可能有艺术魅力。再者,山水画创作还要求艺术家具有一定的灵性,即感悟力。灵性表现在各个方面,渗透在取景、章法布局、笔墨语言以及境界的营造之中。一个山水画家只有通过“师古人,师造化”的途径,获得上述修养,方能在艺术创作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云南大理新华村民居现状与传统白族民居的异同调研分析,深度剖析了新华村民居建筑风格转变的原因,反思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于新华村民居建筑风格转变的利弊.并围绕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生态及居住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设计建造的指导意义,反思“舍”与“得”,提出了今后白族民居建筑的发展及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吕丹丹  宋魁彦 《发展》2011,(12):128-130
在对传统民居隔扇的研究中,格心纹样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传统民居隔扇格心纹样的研究,采用归纳与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传统民居隔扇格心纹样构成的基本特点及规律,换一个角度解析隔扇格心纹样,有助于人们对传统纹样的重新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民居是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结晶,积淀了民族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历史痕迹。佤族的传统民居体现了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佤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探求佤族传统民居深层的文化意蕴,在今天创造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新建筑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卓 《魅力中国》2010,(3):316-317
居住文化是以住宅为媒介形成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是以住宅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是与人类居住场所的形态和空间相关的生活方式。满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省古代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满族的民居文化,可以深入研究和发掘满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宝贵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与世界》2015,(12):74-77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多展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而在近现代画坛里,齐白石是绕不开的一座山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3日举办的齐白石特展,就是呈现白石老人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长安画派与历史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传承关系,研究了长安画派的创立和传承,认为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他的精髓在于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宗旨,是长安画派立身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陈萍 《改革与开放》2016,(15):82-83
传统民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土中国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是一项传承历史文脉、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现阶段伴随大量新奇建筑的涌现,传统民居正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亚信息》2012,(Z1):16-17
融合多种文化独具特色的民居装饰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 13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刘霞 《魅力中国》2014,(19):150-150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其文化精髓,并应用于现代住宅设计建设之中,促使其城市建筑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更符合实用型和经济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这是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学派、儒家的哲学观以及中唐以后兴起的佛教禅宗思想可谓对中国山水画影响颇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李晓雪 《魅力中国》2013,(11):57-57
中国工笔人物画“写意精神”中的“意”在传统绘画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形写神,形神达意”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特有的“写意精神”。它以精准、细腻的特点生动的表现着古人的时代风貌和生活状态,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工笔人物画从唐以前强调“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到宋以后开始注重“立意”“造景”。直至今天将形、神、意皆融入到了中国画之中.将画家心中的意境、情趣表现在画面中,这些都是画家意向思维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新民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符号,其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新民居建设中,规划是龙头,是关键。河北省在新民居建设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对农村的土地、教育、医疗和商贸服务等资源进行多维度整合,使各种资源做到优化配置,使新民居建设实现整体最优,从而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农民增收开辟崭新道路,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创造良好条件,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中国画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动,在引进西方文化的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艺术遭到了最强烈的外来文化的挑战,于是,针对传统的中国画发生了一系列的美术思潮,中国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便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与成长起来的.以李可染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的一个断面,通过对他的艺术观念与实践特点做深入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地了解到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所持有的态度与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李光梓 《改革与开放》2011,(18):130-131
四川民居受到地形、气候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其体态轻盈、布局灵活、雕刻精美。通过旅游开发不仅能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同时还能更好地表现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提升民居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