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政策     
曾培炎: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日前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强调,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要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  相似文献   

2.
包装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就是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包装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废物的处理.组成一个“资源→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并使包装材料和制品的生产、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实现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以及废弃物的低排放。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循环经济则主要强调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传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主要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倡导清洁生产并建立绿色利润制度;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分配;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改造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激励政策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和谐发展的具体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财税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外主要从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收费改革等方面,使经济负外部性内在化。借鉴国外正向激励制度的先进经验,建立财税杠杆正向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配置作用,从而实现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对德、日、美三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作以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借鉴,提出中…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本文分析了国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企业如何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将循环经济模式与战略发展统一起来,促进企业的资源节约和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玉兰 《全国商情》2006,(7):111-113
本文主要阐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应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正在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也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武的模拟。其目标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共生共存原理,使资源和能源利用达到最小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在生产的输出端采用资源的再循环原则,实现废弃物向再生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汉循环经济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是武汉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循环经济则主要强调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传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主要是: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倡导清洁生产并建立绿色利润制度,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分配;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改造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提出在青岛高新区新产业团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团地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推进,资源和环境质量成为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本。打破资源环境无价的传统观念,建立反映其稀缺程度的价格制度,是循环经济长效发展的关键。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在资源开采、产品制造、资源回收、污染物排放等环节分析资源环境理论价格的确定及其实现,可构建“政府调控(创设)市场,价格促进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在这一持续发展机制下,以资源生态补偿、清洁生产、绿色设计为重点,以前端减量化 优先为原则,推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政策。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全国上下一致行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  相似文献   

17.
陈亮森 《现代经济》2007,6(7):63-66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金融部门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遵循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9.
梳理循环经济的实施机制并验证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对于循环经济在中国企业中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采集291家中国制造类企业的微观数据,使用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的实施机制包含了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三个维度;循环经济的实施能够有效推进企业环保绩效和商业绩效的共同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绩效对其商业绩效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的模型。变革后的供应链管理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多层供应商及供货产品为多品种且集约到一个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根据该供应链网络供需结构和特点分析了供应链各节点的需求特征,得出了订货提前期为随机条件下的最佳库存费用、确定了供应链的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