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浙江工商》2006,(9):22-22
今年上半年,湖州市德清县新农村建设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现代林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关注并作出批示;在德清举行的全国县域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指出,德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新农村建设的“德清模式”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德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被列为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上的先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道德水平决定了新农村进程的快慢,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从新农村建设睁实际出发,立足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新农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是目前和未来我国农村建设的主题内容,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协调政府和村庄的关系,农民和政府关系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政策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供给的数量、质量、方式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李贵富 《唐山经济》2006,(12):12-14,23
11月7日至21日,我参加了河北省委党校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学习。通过15天的学习,特别是听了宋恩华省长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的讲话和党校几位老师的授课,并结合自己分管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通过学习思考,自己对如何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方面,增强了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对如何抓好下步的新农村建设在思路、措施上又有了新认识、新提高,总的感觉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系统了,思路更清晰了,信心更足了。下面,结合我区实际和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作为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崇左市,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根据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农村发展特点,通过频度分析法设计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动态评价模型,对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逐年增加,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为66.99%,初步达到了新农村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7.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乡镇经济》2006,(6):18-20
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阐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特点,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当前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把培育文明乡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9.
县城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保障、物质基础。此外,农民增收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活力,城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农民历来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二十字方针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四大任务,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科学标准最完整的诠释。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其精神实质,是摆在当前实际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去建设新农村,在什么地方建设新农村,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了,新农村建设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农村必须依赖有效的制度保护,有效的制度创新激励和引导着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从而提高建设水平。同时,新农村建设又对制度创新有着普遍的影响,不仅增加了制度创新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制度创新的成本。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制度创新是互相依赖,互为依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顺利实现,就必须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并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建设新农村要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鼓励农民办好自己的事情,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笔有以下四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姚礼芳 《魅力中国》2014,(16):17-17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日渐深入,如何构建符合农村需要的,具有先进性的新农村文化.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势,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想取得实效,不但要在思路上进行全面创新,回时还要在措施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为此,我们应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实际,重点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手段支持。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卫生健康、经营管理及民主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5.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没有新文化,就无所谓新农村。加快我国农村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目标、载体,建立健全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才能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7辆中巴车鱼贯而行在乡村柏油路上,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8月4日至6日,《当代陕西》记者随“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暨‘旬邑经验’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官员,实地考察了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在这块沟壑纵横的原野上,寻找新农村建设种种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报告》2007,(106):1-22
本报告根据对张家口市尚义、涿鹿、赤城3个县、9个乡、135个村庄的调查,介绍了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的“五大工程”和初步探索。调查表明,农民收入低,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新农村建设资金极其缺乏。本报告建议,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重点,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浙江工商》2006,(3):10-10
3月13日下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恳谈会。邀请了50多位企业家参加恳谈会,共商新农村建设大计。  相似文献   

19.
苏青生 《老区建设》2006,(2):F0002-F0002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按照“突出工作重点.以点带面推进,适当帮扶奖补,村民自主运作”的工作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使全县22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初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相似文献   

20.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敏 《浙江经济》2006,(14):29-31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互惠共赢之举。[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