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本文使用1998~2009年我国175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研究了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检验了监管压力对信贷影响的规模差异。研究发现,资本监管实施后,银行依据自身资本水平调整信贷扩张速度,资本水平较低的银行降低了信贷扩张的速度,支持"监督成本"假说。资本约束对信贷扩张的影响存在规模差异,监管压力对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更显著,对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受到削弱。本文结论为现行的资本监管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差异化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曾刚  李广子  谢玮 《金融评论》2011,(4):18-27,123
基于Berrospide and Edge(2010)和巴塞尔委员会宏观经济评估小组(MAG,2010)的最新研究.利用上市银行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资本充足率水平与银行信贷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对其贷款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数据测算表明,资本充足率变动将在3个季度后对银行的贷款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6个季度后这一影响的程度达到最大值。资本约束对信贷增长影响的这种滞后效应对于不同规模银行和不同时间段样本均成立,但幅度略有差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监管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附带资产价格的最优资本信贷率模型,描绘了资产价格与商业银行资本互动影响的关系图,并着重强调了资本约束影响银行信贷规模进而影响资产价格的过程.研究结论认为:监管当局从紧(或放松)的资本要求会造成资产价格下降(或上升),资产价格的变动幅度与无风险利率和信贷规模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关;而资产价格的波动对银行最优资本充足率目标具有负向影响,影响程度与无风险利率、资产价格变动对企业违约率的影响程度以及监管当局规定的贷款风险敏感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强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增强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集中度是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重要渠道,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而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和银行信贷集中度的降低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强度—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第三,相比大型国有银行,跨境资本流动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表现更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银行信贷业务,强化银行监管,同时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998—2012年我国上市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就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要求约束下,银行普遍存在着紧缩信贷规模的倾向,资本充足率水平对银行贷款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这一影响在2004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以后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的影响小于2004年以前;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的影响强于小银行,但这一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本文探究如何在金融开放进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具体研究金融开放条件下跨境资本流动剧烈波动如何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基于53个国家和地区1991—2017年的企业数据,本文测度了银行在企业间的信贷配置风险,并探究其在跨境资本涌入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涌入改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通过国际风险承担渠道提高了银行信贷配置风险,降低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别于FDI资本涌入,股权资本涌入和债务资本涌入是产生国际风险承担效应、增大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能缓解资本涌入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本文加深了对跨境资本涌入、金融中介风险承担行为和银行稳定三者关系的认识,为跨境资本涌入如何影响银行稳定提供了微观证据,对我国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及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我国银行所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信贷作为银行经营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风险.新形势的到来不仅给银行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银行信贷风险开始产生新的变化,如何实现新形势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高银行经营水平,维持稳定性,成为我国银行发展的首要关注目标.本文针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研究,分析新形势下促进风险管理有效性提升的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降低信贷风险出现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银行特征会对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运用2001-2015年公司层面银行信贷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随后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差异。经验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主要通过非国有控股银行传导,并引起不同资产负债表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异质性反应。银行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越不敏感。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显著降低,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并且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有控股银行信贷供给调控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在信贷传导效果方面,银行规模越大,贷款增速越小;银行的流动性越高,资本充足率水平越高,贷款增速越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增速影响不明显.从宏观货币政策代理变量来看,7天同业拆借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增速具有负向的影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对银行信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速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的传导效果,央行应充分考虑银行信贷传导的异质性,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资产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盈利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3—2018年我国银行小微信贷数据,考察了资本监管、银行规模与小微信贷的关系。研究表明,大银行能为信息较为完备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贷资金,中小银行在信贷服务中对小微企业的包容性更高。资本监管对不同规模银行小微信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和非线性特征,随着银行对资本监管政策适应性的提高,监管压力不断降低,大银行小微信贷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中小银行呈现出先减后增趋势。资本监管与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的关系,受大银行挤出效应的显著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小微信贷的影响,对小微信贷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市场约束是指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出于时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并根据其掌握的信息采取一定措施影响相关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从而通过市场对银行的经营产生约束作用.市场约束是维护银行业稳定的重要机制.巴塞尔协议Ⅱ的新的监管框架中把市场约束与资本监管、政府监督共同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同时2006年底中国也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市场,市场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也越采越大.本文系统的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包括市场约束的存在性、存款保险、政府监管对市场约束作用的影响以及危机时的市场约束,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监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影响银行行为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由于资本监管的存在,会使得经济周期内银行信贷的波动幅度加大,进而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考虑,一方面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本文从银行的监管机制出发,考察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受资本充足率提高和建立资本缓冲的影响,通过银行信贷最优选择的比较静态分析表明,资本缓冲的大小是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3.
资金的流向将影响市场成交金额的变动以及市场报酬率的增减。根据一系列实证分析,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抵消了银行紧缩信贷而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抑制影响,而其内在特质同时分散化了金融集中的风险,强化了经济的稳定性。而银行业务亦通过债券业务进一步与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但是,世界各个国家的实际和理论的分析均无法确定把握债券的风险分散性,因而对于债市的发展我们仍然要谨慎把握,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不可过于偏重一种。  相似文献   

14.
有别于传统信贷需求渠道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路径,构建包含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从信贷供给的角度分析基于银行资本渠道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以中国2000—2011年季度数据估计及模拟发现,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升级,银行资本约束上升增大了各项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复苏期不宜过早地执行巴塞尔协议III,需分阶段渐进实施资本监管,必要时需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银行注入资本,以减缓这种金融加速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CPI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之忧,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管理层重新采用了数量控制的手段.本文首先将我国银行信贷规模与国际银行业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处于合理水平,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并无明显非理性.本文建议不能将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直接工具,而应加强银行监管,继续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具有经济合理性,满足了一些难以在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同时也给资金供给方提供了在传统银行体系存款之外的一个新的、收益率更高的决策选择.资金的更好配置使得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子银行体系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是,难以监管、风险较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资金供给正当权益的保障.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5):131-145
在"十三五"规划大力强调金融机构改革的形势下,2015年名义上走完最后进程的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推动银行业竞争环境改变,促使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提高其经营效率,成为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竞争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2007—2014年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竞争有利于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但会促使银行追求信贷扩张的冒险行为;(2)中小规模、低流动性水平、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更积极,并且更易寻求信贷扩张;(3)竞争加剧促使银行进一步增加对长期贷款的信贷资源配置。最后本文从改善银行业市场环境和银行业监管措施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首先基于GARCH模型构造出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应用89家商业银行1998-2012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不同银行信贷供给的异质性影响.分析表明,无论在统计意义还是在经济意义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均会显著降低银行信贷增速,并且资本越充足、资产流动性越高、规模越大的银行受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9.
王俊 《经济论坛》2004,(7):49-50
中国中小企业基本上是属于在技术上和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成本较高,因为它们没有高科技企业高风险背后高收益性,所以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发展的资金约束主要来自于银行的间接融资,银企关系模式的选择则直接制约着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和银行的信贷供给。在中小企业和银行关系模式的选择方面,我国还没有像国外那样走上市场化选择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宏观审慎思想将货币政策立场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信贷传导模型,拓展剖释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工具的配合机理,并以2001-2013年37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增大信贷投放,加剧其亲周期性,反之亦然;货币供给调整、货币政策立场转变时,“大而不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响应尤为积极;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能够有效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高风险承担.因此,货币当局需兼顾调控目标和稳定需求,全面研判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谨慎选配政策工具,精准操控旋钮力度,有序牵引银行信贷行为和信贷规模,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稳妥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