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一直提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文明出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建设规模不断地壮大,如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也逐渐运用在我国的建设行业中.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建设的稳定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做好建筑的节能减排的设计工作.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建设发展趋势,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建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绿色--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就当前形势的发展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设计方法、推广难点,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随着人们追求的转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建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材料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绿色材质在房屋建造中也被开发出来,绿色环保材料不仅能够减少光污染和空气污染,也降低了传统材料中有毒物体对人体的伤害,因此在国外作为建筑师的新宠被使用,绿色环保型建筑的施工管理是项目进行的基础,如何科学的进行设计、施工和项目工程管理是企业在建造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绿色营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营销这种21世纪营销主流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绿色营销首先是在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国际社会对环保的日益关注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且更为注重绿色环保理念.为满足人们的环保需求,建筑企业开始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节约建筑成本,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增强建筑企业自身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将对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策略展开简单的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发挥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对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基于绿色理念探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在健全建筑法规政策、开发新型建筑结构、完善科学成本管理体系、开发绿色建材、普及绿色施工技术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在建筑工程全寿命成本分析中引入环境评价机制,达到全寿命低碳化目标。为我国绿色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建议,为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3,(9)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装饰装修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对室内空间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在此构成中,装修材料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因此选择环保建材、环保装修、环保家具,就是实现绿色环保装修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李卉 《经济》2014,(7):110-111
正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环保等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也不断出台各类环保政策及绿色建筑方案,而所谓的绿色建筑一个很大的基础就是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因此混凝土产品的发展趋势也必须走向绿色、环保、高性能,这样才能满足建筑需求乃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最有效途径。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房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正如火如荼地发展,随着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筑节能也成为建筑界日益关注的焦点。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因此,不断开发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建筑设计者们实现建筑节能的首要任务。节能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多方面工作,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本文将在总结能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后选取了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几个要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使社会各界意识到,建筑节能不单是发达国家的问题,我国正面临一场真正的能源危机,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果.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应该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保的建筑,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健康长寿的同时,更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建筑户外空间活动的合理化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重点从场地的规划、设计和细节与老人交往和心理需求的设计两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在建筑户外空间活动的合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在不断扩展建筑规模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严重."绿色建筑"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绿色建筑"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做好节能环保工作,大量采用新型能源,力求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的发展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先从绿色建筑设计、以低耗为核心发展绿色建筑、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整体设计”思想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要坚持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原则以及健康舒适的原则,概述绿色建筑的整体环境的设计和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最后总结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逐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和环境越加关注起来,自然绿色建筑概念也就由此产生了。绿色建筑指的是在规划与设计时对环境因素的利用进行充分的考虑;在施工过程对于环境污染和影响减到最小;为人们来提供更加健康、低耗、舒适、无害的一个空间;在拆除之后对于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的程度的一种建筑。因为在传统建筑之中有着资源消耗大、周期性长以及废弃物多等一系列特点。所以,在建筑期间关注环保和绿色施工,提倡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并减少污染物产量,逐渐推行清洁的生产,这对减少施工中对环境的污染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概述 1.对节能绿色技术的考虑 绿色技术可节约大量资源,节能环保,并大大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自国家强制执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以来,节能和绿色技术在建筑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后,绿色技术更渗透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中,成为高品质建筑的必选要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追求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而住宅小区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所以住宅小区的环境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开始追求与自然融合的精神享受,为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绿色小区”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一下住宅小区绿色建筑的设计运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建筑业的过快发展,不单单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并且能源也面临着过度消耗的问题,这也需要建筑设计有所提升,才能进而改善建筑垃圾污染的自然和环境.在相关学者不断研究和提升后,生态建筑设计开始被提出.生态建筑设计主要是以注意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可以共存,这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环保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绿色设计原指保护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一种设计理念。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绿色设计不断经历更新与延伸,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消费者需求等各方面考量纳入设计的视野,从对生态的关注拓展为综合把握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动态平衡关系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走向可持续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9.
"绿色建筑"是上世纪就是年代才兴起的术语,其起源可追溯到七十年代,由于能源危机,建筑家们开始质疑玻璃加钢筋的建筑结构,因为这些建筑需要庞大的加热与冷却系统.英、美、日、加等国,为减缓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能源负载与破坏.相继提出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绿色节能建筑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综合各项措施有效地节约能源的消耗,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要实现节水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给排水设计与建筑设计只有同步发展才可能达到建筑整体节能减排的理想效果.因此,绿色建筑节水技术措施评价及节水措施优化规划应用就为我国的绿色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