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影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而大部分建筑仍属于传统的高能耗、高物耗建筑。绿色建筑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考虑环境、资源、经济、健康等方面因素,以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影响和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和舒适的居住空间。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我们今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建筑业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而迅速发展.建筑节能在推广中举步维艰的主要因为是对其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文章运用现金流量来分析节能建筑的全寿命费用,建立起建筑经济效益分析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例证优化建筑能耗措施所带来的寿命周期收益.文中的数据和结论为我国住宅产业化改革方案提供了量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日绿色建筑发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的绿色建筑建设先于我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本文首先对比了中日经济发展、建筑业发展、建筑能耗等与建筑相关的基本国情。分析得知:两国经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情不同;1996-2008年,中国各类建筑面积增长了74.5%,而日本减少了56.2%;2007年与1996年相比,中国的单位面积公共建筑能耗增加了20%,而日本减少4.41%。进而,重点分析了中日绿色建筑发展的历程、绿色建筑的定义及内涵、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日本绿色建筑的建设起步较早,但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两国绿色建筑的定义描述虽有些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评价标准的种类存在差异,评价内容相近,评分方法、定级方式、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最后,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意识和公众认知度、加大激励政策力度等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绿色建筑的特征和绿色住宅的定义,然后分析了绿色住宅设计原则,应满足的务件、设计要求和方法,最后对这类建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经验的总结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7)
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增强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而同时建筑行业的腾飞又让我国的经济可持续进步有了强大的支持和后盾,并且能够有效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行业逐步意识到要想推动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观念,而在这一理论和观念的支持之下,绿色建筑经济应运而生,同时也确保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正方兴未艾,绿色建筑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一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性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就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色建筑难以推广的原因是绿色建筑的经济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通常做法是政府干预。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经济激励政策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重点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进行剖析,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任何一座建筑的建设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可是如今,不断的强化资源的节约利用又是时代发展的互换。在这样的尴尬局面中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筑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我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以期希望进一步改善当前的建筑情况,进而促进社会的节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谈绿色建筑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被人们逐步认识,生态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设计理念,而要真正实现绿色设计则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和手段,并实现多层次合作关系同时介入,并达成共识、贯彻始终。本文论述了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从多角度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并对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何为绿色建筑?即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资源条件、尊重文化,集成适宦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系统,坚持本地化原则,具有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力,具备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对生态系统扰动最小的可持续、可再生及可循环的全生命周期建筑.解读绿色建筑,其释义为: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用量最小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最少产生废弃物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可持续建筑物.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与实践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结构模式,其中绿色建筑在建筑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但当前绿色生态城区中的绿色建筑星级比例目标确定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科学依据。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以绿色建筑空间布局为核心,使用地块潜力评价法对绿色建筑分布地块进行评价,通过“四因子”法对高星级潜力地块进行校验,建立绿色建筑星级比例测算体系,对GM新区绿色建筑比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地块潜力,可以科学合理地测算绿色建筑星级比例,为生态城区的建设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后可在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中进行推广,成为全国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借鉴范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常常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主要探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建筑施工企业、消费者及相关机构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当前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6.
摘要:"绿色"可理解为生存环境或条件.人类生存环境的主体是建筑.绿色建筑的提出,是基于建筑领域中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它直接审视建筑的本质所在,讨论今日与未来人类社会所面临和即将面临的生存问题.绿色建筑撼动了现代主义美学的构造和技术观,向现代建筑物质根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行提出了诘问.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不仅是指建筑物本身,也包括了整个建造过程。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世界人口剧增、温室效应、资源锐减、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环境恶化的症状逐渐凸显,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能意识等环保意识正在唤醒人民,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住宅、生态住宅、智能住宅等.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明确的做出了承诺,而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也成为了倡导节能减排的首要行业之一,本文就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见解,文章首先陈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随后分析了中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更加重视重视"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发展新型"绿色建材",进一步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以及制定"绿色技术标准",随后阐述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过程中应关注普通建筑,要发展"绿色建筑"而不是"低碳建筑",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太阳能,这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必然导致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的产生,绿色建筑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提出的.本文通过介绍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和理念,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绿色经济理念下,各行各业针对于企业的管理都要秉承绿色经济发展思想,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建筑企业在开展建筑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应用绿色经济理念,并以此来开展相关的施工工作.既要保证施工工作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施工工作的绿色性,进而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绿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