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景",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载体,在连接民族感情、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分析了学者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指出了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厉春雷 《生产力研究》2012,(1):129-130,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而急的社会课题,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指导我们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生存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两个维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特色化、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极为重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包含了当地民族的民族性和特性,融合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创造力。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开发是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辛儒 《经济论坛》2009,(15):94-9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在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是目前非遗保护行之有效的途径,街津口赫哲族乡在这方面有着较成熟的开发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但其因明显的行政法律保护模式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忽视而备受诟病。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寻求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法的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历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人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国际人权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环境法基础。行政保护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保存来讲不可或缺,但是仅给予行政保护并不能最大化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行政保护与法律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作为综合类高校更应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综合类高校一方面需要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更要摸索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经济地理》2023,(2):229-237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在不断完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其应有的价值。通过对曲阳石雕个案的分析发现,产业发展初级化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莲 《经济师》2011,(7):5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入手,对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族社区承载着少数民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消费符号"、能满足人们追求原真性诉求和扮演着乡村"理想风景画"核心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用性;改变了产业结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时间保障;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精细化、高水平化发展;加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于遗产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靖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与内涵、特征与价值、保护与传承、开发利用及具体个案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对目前的研究特点进行综述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应通过确立以保护为主、辅以开发利用的具体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红坦  王敏 《时代经贸》2013,(16):82-8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高等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高等院校对非遣保护的优势,力求为其他高校开辟一条非遗保护的路子,呼吁社会各界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7.
郭利峰 《经济论坛》2012,(8):126-127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居少数民族前列,是蒙古族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从保护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提出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必须引起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要把它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总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势在必行,因此,此篇文章就针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以隆回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其所蕴涵的集聚功能和文化品牌效应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它能助推产业集群联动性发展。以湖南省隆回县为例,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进行RMP分析,探讨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商业模式的路径,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域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殷剑 《大陆桥视野》2016,(24):245-2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之甚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的专业队伍,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认定难、传承难、保护难",同时学界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理念上"误区".政府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去"经济化"的目的和色彩,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益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