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英华 《会计之友》2006,(22):37-38
2006年2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38项具体准则,本文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两项新准则与旧准则的比较分析,给出了新准则在内容和核算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38项具体准则,本文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两项新准则与旧准则的比较分析,给出了新准则在内容和核算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彭悦 《财会月刊》2012,(16):5-6
本文指出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中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以及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业务的本质相似性,最后基于债务重组原理提出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与计量办法的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小明 《西部财会》2007,(10):23-25
财政部于1999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和2006年进行了修订。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计量;对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作了规范;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详略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准则的相似点(一)内在本质相通企业之所以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资产重组,二是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而其中资产重组又是决策者考虑的核心因素。企业的决策者判定交换是必要的与有价值的。通过交换可以获得比付出资产更大的价值,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债务人之所以愿意债务重组,除了资金周转困难这一外显因素以外,可能还存在内在的考虑因素。从债务重组中的债权人来看,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也是资产,债务重组时债权人失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固定资产为例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并对比了在两种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相关税费确认的不同,且就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现的交换损益以及债务重组中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债时的两种损益进行分析、确认和业务处理。  相似文献   

8.
9.
企业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通常以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为交易对象,此业务与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对,是种特殊交易行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活跃于企业交易行为中,对企业现金流量、运营状况,经营效果都有重要影响,而这项业务的处理相对复杂,本文将依据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做简单说明,对核算中宜注意事项和处理方式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在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会出现三个应用问题即两种标准问题、公允价值不确定及相关税问题。本文在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旧会计准则称为“非货币性交易”)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比较,结合例题来揭示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并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简称“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指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13.
14.
陈东平 《财会月刊》2014,(6):108-110
根据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在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会出现三个应用问题即两种标准问题、公允价值不确定及相关税问题。本文在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对于交换双方而言,是以其自有的非货币性资产换取了对方非货币性资产(也可能有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相似文献   

16.
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梁瑞红 《财会通讯》2006,(12):59-60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模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其判断标准是该交易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的判断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最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8.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既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也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对于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价值入账的有两个条件:第一,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应用指南)规定: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笔者认为应用指南的相关规定和说明尚不够  相似文献   

20.
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对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比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盈余管理关系,对现有研究关键问题进行较系统阐述,提出了对准则进行实证检验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