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是指人们自身感到的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即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一个大众化的词,目前还没有一种测量幸福的广泛认可的方法。幸福指数是一个衡量民众幸福感受程度的具体指标,它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对常州居民幸福指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调查常州居民的幸福指数,以便于提升常州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幸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生活各方面满足程度的一种综合体验。通过对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度的调查发现,经济仍是欠发达地区居民幸福度的基础:影响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幸福度的因素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幸福度应由共性指标评价向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评价转向。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影响这种感受的因素有很多:人情、交通、赚钱机会、生活便利、娱乐、环境、治安状况、市民文明程度以及近年来的发展等等,都会影响到人们对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失业、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平、社会资本、人口统计变量、生态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幸福经济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在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水平最大化,政府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公平分配、控制通货膨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6.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现实生存状态的一种正面或积极的主观感受。对企业员工而言,幸福感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成就感,员工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和谐感。文章分析了影响企业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并就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幸福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作为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能否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井冈山地区414名居民,对获取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旅游经济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二,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第三,旅游环境获益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拓展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对象群体,理清了老区旅游发展与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原理。最后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老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1996-2000年间下岗职工主观幸福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下岗职工认为自己比较幸福,69%的下岗职工主观幸福感得分在4以上(最高分为7),女性比男性幸福,受教育程度高反而幸福水平低,年龄越大则主观幸福感越高,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收入、健康、婚姻、社会支持、再就业状况等因素对下岗职工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荣丹 《魅力中国》2014,(9):163-163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理指标。它是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对客观世界的心理感受。人格、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均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实证分析表明,影响“末代80后”大学生幸福指数较低的因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特别是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深。提高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措施主要是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本身三方要形成合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自信而稳定的人格品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1.
尹承  余文庆 《魅力中国》2011,(20):227-227,312
中国近年来在加快经济增长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政府以及人民对幸福感的关注也与日俱增。重庆的“唱传讲读”红歌文化在打响全国的同时,也成为了全国五大幸福城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居民进行实地调查,对当地居民在“唱传讲读”背景下的幸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家庭总收入、年龄、性剐、职业、文化程度此类基本因素,还包括精神生活、安全感、居住环境、就业情况等因素,而“唱传讲读”通过影响居民的精神生活间接影响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2.
周虹 《改革与开放》2014,(10):17-18
幸福感是人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近年来,它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焦点。女职工素质的提升及其成长成才的实现,受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本文将从何为幸福感谈起,分析幸福感对女职工成才的意义、影响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女职工幸福感来加速其成才。最终,总结出培训充电、完善考评、关爱身心、营造氛围等几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欣  王勇森 《走向世界》2011,(35):52-55
绿色宜居的青岛,曾多次被评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政府的善治、经济的增长、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发展,令这座城市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城。对“幸福城市”感受最深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绿化、亮化、美化,那些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愉悦着人们心灵,提升着城市品位,让幸福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4.
费鸿萍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96-98
学术界对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及影响因素已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忽略了将消费者幸福感与以往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成果的结合,而且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幸福的认知的特点考虑不全。文章在对主观幸福感和消费者幸福既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提出了在中国情境下消费者幸福感产生的内部机制及外部影响因素的模型,以为中国消费者幸福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幸福的主观形式,即幸福感,是一种超越感官快乐的、深刻而持久的心灵快乐,其客观实质是人生重大需要的满足。幸福不仅与主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与幸福指数(Happiness lndex)具有一定正相关性,经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人们幸福感受的物质基础,在突破一定界线之后,它对幸福程度的解释力会逐渐递减。我国在经历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诸如社会环境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提升发展中的居民幸福水平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导向。这也预示着我国正经历从唯经济指数独尊的时代过  相似文献   

17.
马汴京 《南方经济》2019,38(7):113-132
中国离婚率连年快速攀升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鲜有文献定量评估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首次采用追踪数据(CFPS)定量评估了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冲击及其动态演变,为理解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提供了一个新观察视角。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离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短暂的负向冲击。按自评收入分为5个阶层,离婚当年人们遭受的幸福感损失,相当于从中等阶层下滑到最低阶层。离婚对幸福感不存在长期影响,离婚者与从未离婚者之间的幸福感落差在离婚3年后即基本消失;是否再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男女、城乡、不同教育水平、有无子女等不同群组幸福感受离婚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出共同动态演变趋势。考虑到离婚个体在离婚前夕的幸福感水平,应该已经低于其他已婚者,那么离婚应该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离异者幸福感恢复迅速表明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其心理上表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离婚主观成本相对较低,或是离婚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应该审慎地看待离婚对幸福感没有长期影响的结论,该结论不应被视为支持乃至鼓励中国居民离婚的经验证据。本研究仅显示:一个离过婚的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创新和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既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举措,又是推动幸福导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战略。社会管理创新和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着互促互动机制:一方面,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拉动社会管理创新并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价值归属。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又有利于推动"幸福产业"驱动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2019年珠海市健康城市调查数据对居民身心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家庭收入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低收入家庭人群具有更为优秀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其获得高幸福感评价结果的前提,而心理健康对幸福感提升的影响暂不显著;高收入家庭人群则会权衡身体与心理两者带来的双重影响,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兼备才能获得高收入家庭人群在幸福感提升方面的认同。此外,经济因素对低收入家庭人群的幸福感维护更为显著,家庭成员数量、身体健康不佳等容易带来生活成本提升的因素都极有可能降低主观幸福感;而经济因素对高收入家庭人群不具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社会质量理论,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质量具体包含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研究发现:这四个维度均对居民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相比个体特征和地区经济因素,社会质量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地区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居民幸福感的同步增长。建议政府将提升社会质量作为增进居民幸福感水平的重要政策目标,具体可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方面制定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