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志谅 《西部金融》2009,(12):87-87
由邹志谅、殷国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宝苏局钱币>,载有乾隆通宝雕母钱2种、样钱10种、流通钱17种,资料大多来自苏州、无锡等钱友藏品,部分取自钱币界前辈的传承和博物馆藏品,均以拓本入书.  相似文献   

2.
<钱币研究>2000年第2期刊王军、喻战勇先生<浅议"宣统通宝"大样钱>一文(以下简称"一文").文中关于宣统大样钱"……双点通版式单一",和"……双点通满文‘宝'字出头等"的论述,笔者对宣统钱并无专题研究,见"文中"详细介绍宣统大样钱各版式的区分,给我很大启发.我也将收集的四枚宣统大样钱逐一与"文中(图一)"进行对照,发现我的四枚钱全是双点通,其中,三枚版式与"文中(图一)"各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笔者收藏了千余枚安康月河出土的窖藏宋代钱币.这批钱币生坑绿锈,古色斑斓.其中发现折二"建炎通宝"(图1)中有一枚异宝篆书钱(图2).通过钱文比较,深觉有趣.  相似文献   

4.
2000年春,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钱币市场上发现数枚阴文反书"大泉五十"钱.这几枚钱与其它新莽钱币所不同的是钱体为铅质而钱缘为铜质,这批钱由于年代的久远,铅质钱体锈蚀较重而致钱文大多模糊不清.钱虽不多,但版式却多样,有的钱形稍大,有的则小,有的方穿,有的四角决穿.(见图1、2)  相似文献   

5.
西夏钱币是我国钱币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安康地区时有发现,多出自南宋窖藏或墓葬中,也有民间私人收藏,其中以汉字天盛,乾祐为多,西夏文仅见一枚.关于西夏钱币,安康历代都有出土,据清乾隆安康拔贡生李鸣冈<卷石集>载:"癸末(1763)二月,汉滨之北土人掘地得古钱一罐,青绿可观,其中徽宗崇宁、大观、宣和钱较多,高宗绍兴亦复不少,另有西夏梵字钱和仁宗天盛钱数品,"道光年问,石泉知县马国翰<越漫堂日记>云:"道光四年正月,汉阴厅抚民通判赵公廷俊出二钱赠予,云:'厅月河淘金者所得.'此二枚乃天庆,皇建元宝铜钱,皆世罕见之品."从以上记载中可知,西夏钱币在安康出土很早就见诸记载.  相似文献   

6.
1999年3月<杭州钱币>刊有笔者<"开元通宝"背涡纹钱>一文,文中介绍说: "1994年我县高阳桥出土一罐古钱,以开元钱为多,下限为会昌开元,其中有枚开元钱背有'涡'纹,该钱直径2.44、穿6.5、厚0.17(厘米)、重3.8克.  相似文献   

7.
<钱币研究>2000年11期关于"祖钱特征浅议"一文我认为拓(图一)之钱不是"祖钱",只是一枚普通钱.现略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9.
咸阳市东郊一村民1999年取土时,从一座已毁的汉墓中捡到五枚钱币及一方铜印.五枚钱币均为方孔圆钱,其中有大泉五十、五铢及货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明思宗颁铸的崇祯通宝钱,版式之多堪称明域之冠,在我国历代钱币中是仅次于清朝咸丰钱的最复杂的钱币.对于崇祯钱,钱币界先贤已有大量谱录,随着钱币事业的不断发展,钱币界近贤又有不少新的发现和论述.我受此启示,对照藏品索骥,发现了几枚本人认为是初见的崇祯通宝小平钱.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安徽金融研究·钱币增刊>第三期上曾刊登过我写的一篇短文<和五铢钱同出的"怪物">.在文中我简单地介绍了一枚和西汉五铢一起出土的长方穿形铜钱.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时无法说清它是钱是物,只知这东西和五铢钱出自一座西汉墓,而此墓又距离西汉武帝的陵寝茂陵不远,且出土时放在一个陶罐内.当时五铢钱有120多枚,长方穿形钱有7枚.我有幸获得五铢钱11枚,长方穿形钱1枚.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在一专业钱币网站出现3枚极为特殊的云南龙洋出售,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其所在地分别为云南昆明市和玉溪市,一枚钱币为"库平七钱二分"(图1),另外两枚钱币为"库平三钱六分"(图2、图3)。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通宝背满文局名,素来仅有"宝泉"、"宝源"两局,此外私铸轻劣钱见有"宝浙"、"宝昌"等局,余均未见有其他省局所铸满文局名康熙通宝.1998年7月,高陵钱币博物馆在整理清钱时,发现一枚"宝直局"官铸满文康熙通宝钱,甚觉奇特,其径23mm,穿径5.2mm,厚1.5mm,重3.5克;面文"康熙通宝"四字特大,字字相连,几乎满布轮廓之间,背文"宝直"两满文均超出穿径上下,与面文对应协调.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秋,笔者在一堆杂钱中挑得一枚同治通宝背满汉"宁"字钱(见图),该钱径26、穿5、厚1.6毫米,重5.1克,宽缘大字,笔划粗壮,铸造精美,青铜质.关于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钱币界大多认为"系后期仿康熙制补铸",且多定为未见传世.近年多有发现.此品的发现为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  相似文献   

15.
笔者于2008年夏从襄樊汉江出水的钱币中得到两枚少见的雍正通宝钱,分别为宝黔局和宝云局铸造.图1实物直径26.9毫米,穿边长4.9毫米,厚2毫米,重7.2克,背满文宝黔;图2实物直径26.9毫米,穿边长5.1毫米,厚2.1毫米,重7.2克,背满文宝云.两枚钱都钻有四孔,并且是两枚钱面背相叠后一次钻孔,在钻孔的四周突起的铜屑还十分锋利,未经加工打磨,说明钻孔后未流通使用便失落水中.在出水时,两枚钱还叠在一起,但并不牢固,稍加敲击便分开了.如果未经钻孔,估计每枚重量在8克以上.  相似文献   

16.
"行钱"辨     
<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历来作为秦铸币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前一项材料,学界很多人认为,这表明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如林剑鸣的<秦史稿>(2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讲:"秦国固定形态的货币出现于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从此,秦国才有统一的货币--钱."其实对于这么一种认识;无论是从出土实物角度,还是情理推断,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有学者又认为:"所谓‘初行钱',并不是说秦国在此之前没有货币,而是到了秦惠文王时又开始铸行另一种货币."(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595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但这种讲法也无法得以证实.对于后一段史实,学者几乎都认为,记载上有缺环,中间可能有废止钱币之举,所以后来到了秦二世才"复兴钱",但具体情况如何?学者们则纷纷表示不解与疑问.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第10期<西安金融·钱币研究>上刊登一篇<唐钱重大发现:乾元通宝>,文章认为"乾元通宝者必是铸于代宗令乾元大小钱一当一用之后",而且还强调,"这枚乾元通宝,无论其是当时官铸或民间私铸,作为孤品,其文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实际上,乾元通宝钱不是我国唐代钱币,而是越南(安南)仿中国铸钱,国内众多越南古钱币爱好者大都清楚这一点,而且这种钱币在我国时有发现,目前亦不仅一枚.  相似文献   

18.
马年新春,从浙江集得数枚大中通宝背十钱.皆蓝绿锈色,同坑所出,地章间或多或少还有着薄薄的一层绿水银沁,十分漂亮.江苏无锡一带出土,这批钱除了大中背十外,还有蒙文大元通宝,大中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光背和天定折二、折三、大义折三,以及一枚天佑小平,其他多是北、南宋钱.  相似文献   

19.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20.
叶伟奇 《西部金融》2003,(10):60-61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圆穿径5.5,厚1.2毫米,重2.95克.面文"福建通宝"四字,仿宋体略带楷意,"通"字从"マ"头,双点通,"宝"字为"缶"宝,背面圆穿上下署"一文"二字,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穿右为六条横纹五色共和旗图案,旗杆上端饰有燕尾状旗饰.初见该钱,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