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共存,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问题越来越突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差距还在拉大。研究并解决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促进地区金融和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当前拓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融资渠道 ,加快中西部金融政策调整 ,是实施中西部开发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夏璐 《时代金融》2014,(14):86+90
保安族作为甘肃三种特有民族之一,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文化,拥有精美的腰刀丰富的饮食等特色风俗习惯。保安族聚居区积石山县经济基础薄,收入来源单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积石山县以当地民族特色产业为基点,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食品业及手工业,实现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金融》2004,(9):45-45
《财经研究》2004年第7期发表郑炎成、鲁德银的论文《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分析》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地区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并非主因。笼统地用省际以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来说明中国经济差距不够准确,甚至掩盖了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城乡差距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嵌入型发展方式短期内确实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的矛盾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内生发展与外部援助之间的关系.发展过于依赖区域外部力量,而非源自内在发展动力,内生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内生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表现为少数民族主动选择发展方式不明显,发展目标的规定带有政治任务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林一帆 《中国外资》2013,(20):46-47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地区差距过大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十分重视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形成各具特色的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应充分借鉴国外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经济均衡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九个市州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快;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问题依然存在。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在认清本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发展环境的前提下,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把提升工业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主线;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带动本地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颜寅 《云南金融》2011,(9X):64-64
文章在理解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即沿海与内地省份之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所引起的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区域经济中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文章最后指出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系,是逐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理解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即沿海与内地省份之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所引起的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区域经济中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文章最后指出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系,是逐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金融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民族地区是其中的弱势区域,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许多民族地区由于金融资源的匮乏,甚至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而解决资本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重视和发挥金融的作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表明要让金融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化民族地区的金融改革,解决民族地区融资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期,各国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进行区域经济中的分工与合作,所以许多经济专家为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以避免更多问题阻碍经济发展,提出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收入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本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还难以支撑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地方财政收入中可支配财力少,调控能力弱;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和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建设应当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健全与完善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保障财政收支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广开财源———优化收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孙昂 《中国财政》2012,(13):52-53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经济大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梯度明显,苏北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苏南的39.8%、全省的58.5%。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2006年起,江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县乡财政体制主要是以分税制为基础,实行分级分灶吃饭体制,存在财政级次过多、管理成本过大、资金效益不高和事权级次不清等弊端。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财政承担的事权负担相对过重,乡镇间财力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迫切需要从县乡财政体制上予以根本解决,促进县域内乡镇间共同协调发展。本文仅对现行中央省市财政体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卸掉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国际经济整体发展态势,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然后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别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同样面临着东、中、西部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后发优势、梯度推移理论、大推进理论等的指导下,通过系统分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提升、人力资源战略等角度提出实现内蒙古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曹鲁峰 《时代金融》2013,(17):100-101
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部署的战略任务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化搞好了不但可以打造未来二十年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平台。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2009年,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下简称“特色村寨保护试点”)。2009--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试点资金1.1亿元,  相似文献   

19.
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特殊性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要加快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具有民族特色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采取建立民族发展基金、成立民族发展银行、建立金融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民族资本市场等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开发性普惠金融建立在不同层次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每一次分工形式的变化,都带来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分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促进规模农业发展以及金融影响劳动分工的思想能够成为开发性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将普惠金融纳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劳动分工范畴,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型集体化生产经营方式。为欠发达地区、欠发达产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是开发性普惠金融的功能定位。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比较优势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兴旺,从根本上改善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缓解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