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科技的跨界特征对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在制度上与技术上提出了双重挑战。提出金融科技风险“双螺旋”生成机理,廓清了金融科技风险沿着“行业+区域”进行传导的双重路径,从而锁定了金融科技风险高发的地方性非传统金融领域。双层监管框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监管博弈,是导致金融科技风险和政府监管失灵的制度性缺陷。“一行一局一会”的新监管格局下,监管制度的横向安排更加完善,但在纵向安排上还必须加强中央与地方在监管主体、监管目标、监管模式与监管方法上的多重协调,才能真正弥补监管漏洞,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业体量庞大且关联复杂,金融治理愈发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协作,形成合力。近年来,各地均在探索建立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监管协调机制,但仍缺乏系统、明确的顶层设计,且面临中央指导不够、基层力量不足、法律规定不明等挑战。本文对国内外的央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了梳理,按互动程度深浅将国际上金融监管协作机制分为无需互动、有限互动和深度互动三种模式,并按时间和特点将国内央地监管协作机制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提出了构建双层监管协作框架、完善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完善法律配套体系等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金融科技应用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质效、催生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也使平台型金融科技公司具备了部分金融基础设施功能。金融科技应用具有扩大和缓释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风险的双重作用。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风险面临监管资源压力、动机缺陷和数据局限三重考验,需以高效信息协同为基础,实施全面性、前瞻性的风险识别监管,并通过科技监管工具“以技术应对技术”实现革新。应建立“金融基础设施—关键参与者—金融科技公司”的全面监管框架,高效管理金融基础设施中的金融科技应用风险,并以监管科技推进监管机构引导风险协同共治、监测整体风险发展,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逻辑。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深入发展,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其规范性也需要得到更多约束.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以及便于操作等优势,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使其具有道德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严密的监管体系来降低这些系统性风险.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以有限理性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为博弈主体,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下的央地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其次,通过构建地方政府间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研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地方政府间的共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下,系统存在四种演化稳定策略和一种周期性波动,系统稳定均衡策略取决于决策双方采取各种策略的净收益;地方政府间的共谋现象是一种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7.
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虽然我国影子银行无论是构成还是运作方式特别是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与美国影子银行都有较大差别,不像美国影子银行一样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不规范和无序运作,开始对我国金融健康运行构成威胁,导致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开始出现。所以,应尽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影子银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后,各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业中暗藏的系统性风险是此次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各国监管当局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动态的政策体系作为对危机的响应。银信合作,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对象。本文将介绍银信合作业务的成因与发展,分析银信合作业务的风险,并对银信合作业务的监管措施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资产负债表为切入点,从金融杠杆的角度构建基于风险调整的金融资产总供求模型,分析系统性风险(由金融市场外部因素导致)和系统风险(由金融市场内部因素导致)引发金融危机的机制,并重点阐述和论证个别风险系统化导致风险转移、积累和集聚的机制以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分析表明,杠杆交易机制使得金融市场具有天然的不稳定和脆弱性;个别风险对冲是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积累和集聚的源头之一;做市商制度为个别风险对冲转化为系统风险提供了渠道;系统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危机的过程和机制相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革命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促进和推动,世界金融业呈现出由分业走向混业的趋势,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有效的综合性金融组织形式而被广泛运用。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开始探索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模式。本文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潜在风险,并对我国现有监管结构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物,依托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等先进技术,对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许多风险开始逐渐显现,爆发了很多风险事件。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已有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隐藏在其中的风险并结合层次分析方法,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测度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农村中小银行是人民主权金融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普惠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大目标,在支农支小、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内生脆弱性,农村中小银行的存量风险体量较大,且疫情冲击、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增量风险也逐步显现,其风险治理成为防范与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和难点。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为标志的新金融监管框架重塑了“央地”关系,强化了金融监管的高效集权属性、上下一贯属性和逐步授权属性,分别从监管覆盖、监管协调和监管深度三个维度提升了外部监管效能,进而牵住了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治理问题的牛鼻子,从“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治理重点转移、风险特征改变、潜藏风险隐患浮现四个方面带来新的变化,为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构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指引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7—2018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财务数据和基于尾部依赖度量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经济上行时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第二,按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来看,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衍生金融负债业务、理财及代理业务创新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衍生金融资产业务和信贷业务创新会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对实证结果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实证结果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消费税下划地方改革关键点是要解决征税环节后移和增量收入下划问题。国发[2019]21号提出消费税央地“定基数、调增量”收入分享模式,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地方“保基数”引发纵向财政利益冲突、区域财力新的不均衡及应税品产销地财政利益冲突等问题,对此笔者依据改革经验设计三种各具代表性的“基数+增量”分配方案:基期固定基数递增、基期基数均固定、基期基数固定并选取固定比率确定基数,模拟测算三种方案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改革初期,三种方案均能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但基期基数固定并选取固定比率确定基数的分享方案解决“保基数”风险问题和缓解产销地财政利益冲突最有效,最有利于达成改革目标;中长期,不同方案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逐渐趋同,均能有效支撑地方税体系建设,而且中西部地区获益程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因此,消费税下划地方改革建议优先选用基期基数固定并选取固定比率确定基数的央地分享方案,构建区域财力协调联动机制,同步协调央地支出责任划分调整及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的理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政府为此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产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根本因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加大了银行运行的整体风险,货币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利率,从而改变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状态,银行经营模式限制了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