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次代币发行(ICO)是指通过发行加密代币的方式进行融资,其随着区块链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在分析ICO发展形势及其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ICO快速发展中面临的无序发展、参与门槛偏低、市场投机氛围严重、发行门槛低、各类风险聚集等问题,并对近期ICO的监管措施及"金融安全优先,金融创新次之"的监管新思路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监管经验,对我国ICO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首次代币发行(ICO)即通过发行加密代币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备受关注。然而,由于ICO暗藏诸多的隐患,其融资方式逐步演变为非法集资、金融欺诈的手段,呈现泡沫化特征。本文在分析ICO发展情况和其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ICO所面临的无序发展、参与门槛偏低、市场投机氛围严重、项目鱼龙混杂、各类风险不断聚集等问题,并对近期ICO的监管措施及"金融安全优先,金融创新次之"的监管新思路进行了讨论。同时,在借鉴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ICO监管提出了构建监管框架、促进区块链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科技领域实施穿透式监管已经成为共识,党中央已对其进行顶层设计,但具体路径的构建仍需探索.本文首先,从穿透式监管面临的三重问题出发寻找路径完善的着力点.其次,基于问题,针对性提出穿透式监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从穿透式监管的对象、主体、标准、手段完善金融科技领域穿透式监管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统合而成的重大金融创新,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但其在高速发展中不断显现出的风险,亦推动监管者将其快速纳入专项整治与全面治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现实性和特殊性,是对其进行特殊规制和强化监管的逻辑前提。面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的潜在风险和现实挑战,在专项整治向长效性监管机制的转变过程中,对互联网金融的"穿透式"监管,作为一项较新的、适合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监管模式已被提上日程。本文认为,对互联网金融的"穿透式"监管的理论基础和正当性,来源于"实质重于形式"的法律原则,这一认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扫除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盲区。与此同时,对互联网金融的"穿透式"监管应坚持干预谦抑性的理念,遵循妥当性、必要性与均衡原则,防止穿透过程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P2P网络借贷这一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为例,探讨了"穿透式"监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主体、边界和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作为一种“破坏式”的创新,深化了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和混业经营,成为风险更具爆发性和传染性的催化剂,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由此“穿透式”的监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阐述了穿透式监管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机理,其次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穿透式监管的国际经验,最后提出金融科技穿透式监管的实现路径,如丰富监管主体,统筹监管体系;明晰监管边界,统一监管规范;细化监管对象,避免风险加剧;借助监管科技,强化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6.
7.
8.
金融科技作为信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正改变金融市场格局。但伴随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综合性的金融主体、技术泛化的金融产品与异化的金融权利却诱致复杂的金融风险。由于传统金融监管在应对上述风险时存在对象错配、方式滞后与机制失效的局限,穿透式监管成为回应现实需求的最佳选择。金融科技的穿透式监管应坚持以实质重于形式为核心,突出对金融数据、内置算法与金融科技机构的多向穿透,并遵循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指导具体监管实践。在实践中,金融监管层不仅应利用智能化、嵌入式的监管科技和全面、严格的信息披露刺破金融科技的复杂结构,还应搭建统一的监管协调体系、制定详尽的监管规范、划定主体的责任边界,以落实穿透式监管理念,提高金融科技监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詹新联 《福建金融》2022,(10):69-75
在强监管、严监管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穿透式监管已成为一种趋势,并被广泛应用于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信托、银行等业务的监管,但将穿透式监管应用于关联交易管理尚属新兴模式,被监管银行如何贯彻关联交易穿透识别原则,监管规章制度尚不明确。文章从穿透式监管的起源出发,介绍关联方、关联交易行为、关联交易管理三类穿透对象,以及对三类对象实现包括完善监管体系、主动披露关联交易信息、加强银行自身关联交易管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完善真实统计及建设清廉合规文化等几种穿透监管途径,旨在帮助银行机构正确适用关联交易穿透识别原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程序化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改善市场流动性、提高定价效率的同时,程序化交易也显露出加剧市场波动、有违交易公平性等负面影响。建立“穿透”程序化交易结构、获取真实交易信息的监管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虽然在现行证券市场交易规则和证券监管实务中,都有穿透式监管理念的体现和运用,但穿透式监管在证券法律体系中还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为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行程序化交易的穿透式监管,有必要建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框架,落实依法监管;注重“监管并重”,补齐程序化交易穿透式监管“服务功能”的缺失;推行多元合作规制,提升穿透式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王曙平 《青海金融》2021,(12):53-58
通过对穿透式监管理论基础与政策演进的深入梳理,通过结合工作实际和具体案例,探索构建和完善外汇领域穿透式监管的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艺琳 《海南金融》2021,(12):49-58
智能投顾的算法外观给传统投资顾问领域带来新的挑战,算法黑箱、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的不理性心理都阻碍着智能投顾市场的健康发展.穿透式监管理念为解决智能投顾领域监管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以及"嵌入式、透明化、协调性"的穿透手段都有利于智能投顾领域监管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为促进智能投顾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穿透式监管的工具性质和保护金融投资者的价值理念,探究用代码代替法律的嵌入式穿透手段,并在智能投顾的信息披露和归责体系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则细化,提高监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风险交叉频繁的背景下,防范和化解保险业另类投资的风险,治本之方是坚持和深化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改革,实现风险的市场穿透。但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尚未达到市场穿透所需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况下,仍需依靠监管和行政的力量实施监管穿透,从而有效地管控交叉性金融风险。本文借鉴国内外穿透原则在偿付能力和资本监管领域的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对保险资产风险的穿透式监管框架,并以40家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保险业的资产风险。结果表明:保险业大类资产配置结构和风险组合特性在穿透前后差异不大;保险资金投资结构较为简单、底层资产相对清晰,整体投资杠杆较低,嵌套结构多为实现税务筹划、收益分配、隔离/控制风险等目的,在统计学意义上,未发现保险资金存在放大杠杆、变异风险、空转资金或绕道投资以规避监管等行为。保险机构作为负责任的机构投资者,以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为主,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最后,本文为穿透式监管的后续落地提出了几点配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金融量化交易模式迅猛发展,全球跨境金融活动日益频繁,交易模式日趋复杂,跨境资金流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风险。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长臂监管与穿透式监管理念,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的本外币监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时代金融》2019,(2):29-33
早在2004年,国内互联网巨头就开始涉足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直至"野蛮生长",互联网公司和银行开始从最初的战略合作转向相互竞争。互联网公司与银行的竞合格局,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内涵,使风险更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的过程中易于进行监管套利。本文在分析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竞合格局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监管部门在数字化监管以及促进两者共生融合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外汇"放管服"改革进程加快,外汇管理模式进一步简化事前行政审批流程,对传统外汇监管带来了一定挑战,以真实性审核和非现场监测为主的监管方式正逐渐成为主流。本文通过梳理"穿透式监管"理念渊源,参考国内外理论框架和工作方法,结合外汇非现场检查分析手段,从主体穿透、业务穿透、资金穿透三方面整理穿透式非现场检查分析方法,并对如何提高穿透式非现场分析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陆续入驻,雄安新区域内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间合作日益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新金融业态快速发展,现有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金融风险增加的同时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播范围亦随之扩大.针对雄安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国际主要经济体"穿透式"监...  相似文献   

18.
19.
邢琪 《北方金融》2023,(3):71-76
ICO是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融资方面的新应用,因其融资速度快、融资范围广、准入门槛低等特性,受到了行业青睐,但同时也带来了系列风险。我国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决定全面禁止ICO活动,但这并不能阻止ICO走向海外继续向国内融资,风险依然存在。在数字经济浪潮下,“ICO禁令”的作用愈发微弱,与其对ICO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性监管策略,不如将ICO正式纳入监管范畴,既方便防范ICO风险,也能现实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同业监管实践构建了银行同业资金空转衡量指标,并从同业规模和同业资金空转两个角度分析比较了同业监管作用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效果和机制。结果发现,同业“类贷款”与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综合融资成本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小微企业对同业“类贷款”的依赖越低。此外,相较于单一的限制性监管,穿透式加同业负债控制的监管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同业套利;通过限制银行同业资金空转是改善小微企业融资并实现结构化调控的有效途径,但同业规模因不具备结构性特征,其监管效果则需要权衡。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当的银行间同业资金周转调剂可以使中小银行充分发挥“毛细血管”作用。本文为灵活运用穿透式监管等同业监管手段,从而实现信贷资源的结构化和精细化调控,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