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政府控制下,高管薪酬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正向相关,说明高管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反而构成了盈余管理的动因之一;在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并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发挥了治理功能并不构成盈余管理的动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高管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经济市场环境为背景,从筹资动机、借款动机、炒作股票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等多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展开深入分析,期望能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原因,从而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以此来确保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有关会计法规的变化,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在诸多的问题。加强对盈余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改革甚至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关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议题虽有学者研究过,但之前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场、国有企业上,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少。为验证在中小企业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2016—2019年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如下: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受到一定的高薪酬的抑制,与其他一些学者得出正相关关系结论有所不同。对此,本研究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选取中小企业为样本的独特性、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市场监管趋严等因素有关;并从绩效管理系统、奖惩机制、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及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就减少高管盈余管理操纵行为发生提出建议,为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研究一直是会计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动机的视角对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总结国内大量实证研究成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契约动机与资本市场动机,而对政治成本动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粉饰公司业绩,误导投资者决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有三类,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与规避监管动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前两类动机并未得到显著的体现,规避监管动机是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受益者是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剥夺是盈余管理的深层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两者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管年薪与会计收益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市场股价收益指标正相关,但是不显著;持股量与市场股价收益指标和公司会计收益指标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与两种衡量指标都是负的相关性,其中对市场股价收益指标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以2011年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帝J缺陷披露时会计盈余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会计盈余薪酬契约有用性更低;相对于披露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披露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会计盈余薪酬契约有用性更低。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有利于提升薪酬契约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债务契约是盈余管理的一大动因,这已是公证的结论,而很少人去关注债务契约内部不同安排时,盈余管理幅度是否会存在差异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国A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了债务契约性质不同,公司所对应的盈余管理幅度是否不同。结果发现:不同来源与不同期限的债务契约,对公司盈余管理幅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债务契约的性质对公司盈余管理幅度有着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丛文 《全国商情》2005,(11):38-40
本文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盈余管理的必然性及企业盈余管理与企业契约的交互作用,指出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是契约不完备的必然结果,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契约监督成本,这个过程是通过企业各种契约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西方国家及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上市公司舞弊案无不与盈余管理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严重妨碍了资本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出发,分析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及其治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创业板屡屡报出高管薪酬背离公司绩效、高管恶意辞职套现等问题,透露出创业板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不合理性.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可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创业板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取2002--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管理权力论的角度分析了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关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管组织权力大小与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正相关;高管所有制权力大小与薪酬外部不公平性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负相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更具有外部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盈余是企业生存发展之基础,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与扩张的保障,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与物质保障,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目前仍缺乏一个权威的或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定义。全文在总结中外研究者观点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盈余管理以及动机的认识,并对其治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出发,发现高管薪酬每年都会持续稳定的增加,我国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脱节且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悬殊,管理层自定薪酬现象普遍存在。最后进行完善高管薪酬机制的对策研究,为我国建立高管人员薪酬机制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2001~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特定的银行治理特征和环境,研究了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行政干预推动了向下的盈余管理;行政干预的银行,其高管薪酬机制推动了向上的盈余管理,且银行业绩对这种行为具有干扰型调节作用;相对于非行政干预的银行,行政干预银行的高管薪酬机制推动了更大程度的盈余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干预的银行特征及其引致的弱治理环境,是高管薪酬代理成本增加效应存在的关键推动因素。行政干预影响甚至改变了高管薪酬的作用机制,弱化了市场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指的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向外界披露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来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利益的活动。盈余管理在开始是为了让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士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运营水平和发展状态。但由于盈余管理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很多企业管理人利用盈余管理来谋取私利,对于投资人来说就是一种损失。本文简述了盈余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篡改数据等因素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方式,根据这些方式来提出一些减少盈余管理的针对性意见,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上市公司减少利用盈余管理来谋取私利现象。  相似文献   

18.
对于投资者来说,盈余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市公司往往在法律和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以迎合自身利益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但是过分操纵的盈余管理会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带来较大的不利,也有碍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并分别在存货、企业合并等具体规定的变化上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19.
周涛 《全国商情》2012,(23):24-26
本文以2007年~2010年4年中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CEO薪酬排行榜为样本,收集了次年关于这些CEO薪酬的所有新闻报道,并对这些报道与上市公司CEO薪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企业规模、CEO前一年的薪酬和所在企业是否为金融企业这些因素与媒体是否决定对该CEO的薪酬进行报道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我们并没有发现媒体报道会对降低高管薪酬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2006-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不同方向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内部控制对该现象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会降低薪酬-业绩敏感性,将盈余管理按照不同方向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当管理者进行向上调增的盈余管理时,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当管理者进行向下调减的盈余管理时,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有所减弱。对此,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能够削弱盈余管理对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在采用业绩性薪酬制度的背景下,管理者权利的存在会诱使高管通过盈余操纵来影响自身收益,现行的内部控制虽然具有治理效应,但仍存在缺陷,实践中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执行方式,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从而使其实现应有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