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能源发展,平抑新能源的波动性,提高新能源上网电量比重。近年来,配备储能的新能源项目容易获得优先审批、优先并网、优先发电,储能已经成为新建风电与光伏发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能源+储能"模式的关系、"新能源+储能"模式的盈利来源、"新能源+储能"模式面临的挑战,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因其清洁和可持续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伴随着新能源发电的逐步规模化开发利用,电力系统也正由传统电力系统逐渐向新能源电力系统过渡。新能源电力系统具有随机性、整体性、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正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需要在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2060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占比之和将超过70%。由此,电力系统将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叠加日益凸显的夏、冬"双峰"特性,系统运行与消纳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亟需激发需求响应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消纳新能源的潜力,形成"源网荷储"协同消纳新能源的格局。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分布式能源公司的特斯拉,  相似文献   

4.
关键词 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核能清洁供热的产业化发展,在高比例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地区,启动建设核电项目.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正面临较高的清洁低碳电力需求、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高耗能产业脱碳等多重压力.核电在我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提出的"争取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也将重新塑造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的格局,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对现行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和体制机制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燃煤发电受限、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的预期下,清洁且灵活的燃气机组可以作为一定时期内的过渡电源,但我国燃气发电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受伊顿公司(Eaton)与可再生能源协会(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委托,彭博新能源财经主持的针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研究成果重磅发布。该研究以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新能源展望》(《New Energy Outlook》)为基础,强调风电和光伏将如何快速成为主要发电来源,并探讨可能随之出现的灵活性挑战。  相似文献   

7.
<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支撑新能源对传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是中国电力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举措。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Distributed Renewable Generation,DRG)是基于风、光等新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具有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多、环境负效应低、技术成熟度高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DRG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最具有规模化发展前景。2021年,中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累积装机超过1亿千瓦。2022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全国光伏新增装机的2/3,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中国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并举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新能源,将其用于发电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增加能源储备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文章将针对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潜力和新能源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并分析发展思路,从而为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为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比例的增加,满足新能源运行消纳的灵活性需求激增,仅考虑负荷需求的电力规划已经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运行要求,迫切需要开展系统灵活性专项评估和灵活调节电源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速,同时新能源开发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我国应从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做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风、光等新能源被赋予更重大的历史使命.当前,实现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发展的首要挑战在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但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其未来的高比例消纳对电...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系统调节能力是指电力系统能够可靠且经济有效地应对供需平衡动态变化,确保电力系统瞬时稳定及供电安全的能力。电力系统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其并网后会对电力系统产生多种影响。因此,系统调节能力是影响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的关键,也是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夯实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的核心及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按照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的要求,鼓励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30·60双碳"、提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新战略目标的提出,风光发电成为加快电力和能源清洁转型、近期增量替代、未来存量替代的主力。根据今年2月以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2021年风光开发建设等文件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末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要达到16.5%左右,据此测算累计装机达到10亿千瓦左右,这意味着年新增风光发电装机1亿千瓦左右将成为常态。在风光完全去补贴、逐步参与市场的形势下,必须调整和转变电价机制,以适应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高大电网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平衡安全全局、决定新能源消纳利用水平。灵活性资源广泛存在于电力系统源网荷各个环节,目前以电源侧供应为主体,需求侧和电网侧潜力尚未真正有效发挥。本文在分析当前灵活性资源面临问题与挑战基础上,结合相关电力规划初步研究,对"十四五"期间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供需情况开展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灵活性提升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双碳”目标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必然趋势,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3月,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50%。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改善负荷需求特性、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双碳”目标提出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首要任务。在高煤价、高环保成本、低利用小时数、低电价的多重压力下,我国煤电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性持续下降,传统发电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五大发电集团作为我国煤电装机主力和发电行业的龙头企业,需要发挥好“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理,从电力系统发电、输配电、用电、调度4个环节,构建了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全国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优先次序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9.
正形势与背景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明确"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能源转型目标。但风电、光伏发电出力的随机性、波动性明显,不断增长的新能源发电规模对其大范围优化配置和电力系统灵活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十年,  相似文献   

20.
能源行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双碳”目标,必将伴随着强随机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以及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交互式设备大量接入。届时,电力系统将呈现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双高”特点,电力系统在供需平衡、系统调节、稳定特性、配网运行、控制保护和建设成本等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