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采用了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分别研究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人口因素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还不那么明显,我国目前只是正处在人口红利期,经济才会那么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地理位置、开放程度、经济实力、劳动力素质、政策条件等的差异,各地区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差距很大,从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上也差别很大.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华北地区五省市中外贸和FDI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以期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供不应求是未来重庆劳动力供需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并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同时,目前影响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因素中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区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在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年~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度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经济的影响.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弹性明显不同.未来一段时期,如何更好地引导劳动力流向中西部区域,是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出现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人口空心化使得农村在公共事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发展中面临诸如村民政治参与不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认同发生改变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困境。对于西部地区,人口空心化对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造成农村发展脚步迟缓。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现阶段城乡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简介,分析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和调查结果并不一致。通过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人口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输送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国家经济通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提高已经不能通过简单的引进就能实现,工资的增加也大幅度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如若不能突破这种瓶颈,那么中国经济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通过利用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农村劳动力外流会使农村留守人口中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比重偏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失衡,严重影响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推广。因此,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转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刺激了消费的增长和投资的需要,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对广西1949年以来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前,广西的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长期均衡关系被打破,人口变化逐渐独立于经济变化.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经济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口净流失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泰州“十二五”时期会面临着普通劳动力与技术人才同时短缺的问题。因此,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水平,加强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必将成为泰州各级政府长期的重要目标。文章从纵深的角度分析劳动力就业数量和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对未来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劳动就业变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加强劳动力培养、优化劳动力供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济等资源的支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逐渐造成了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成为影响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描述我国目前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各地区资金要素的8个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我国各地区资金综合实力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资金充足程度与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值能力的关系较弱。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北京经济圈中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出京津冀资金要素流动的必要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气温升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经济生活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显得特别重要.文章尝试利用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面板数据研究经济发展对气温升高的影响,分别利用全国样本数据和分地区样本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均是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同时也发现经济发展对气温升高的影响具有外部性,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导致省会城市的气温升高,因此气候问题只有各地区通力合作才能得以治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所选取地理单元进行归类。本文认为四大聚类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政府收支与劳动力就业及教育水平等社会建设指标、资本量及各次产业产值等经济量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指标、资源储量指标。在比较各聚类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本地比较优势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球要素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从国家间贸易、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以及异质性企业的角度,对传统贸易理论和新兴贸易理论的梳理,简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差距,也使国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经济大国,农村人口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济成效,首先就必需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利用的成本及农村劳动力市场建构的成本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资源。按照人口发展的规律性,对户籍劳动年龄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可以对城市户籍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提供科学精准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数据,对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新农合筹资水平与保障水平偏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补贴不同的影响,各地区之间新农合发展存在差异.并提出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实施动态筹资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统计制度方法,增加数据透明度等手段来促进新农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