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依据农业资源利用的行为主体、目标任务、利用方式等的时空秩序性,系统综合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空间尺度、系统要素及可持续目标,构建了区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构,设置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分类系统,最后探讨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为实现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提供操作性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焦世泰  王鹏  陈景信 《经济地理》2019,39(1):172-181
基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维视角,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28个县市(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的空间区划,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加以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大多数县市(区)土地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亟需大力提高;研究区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大类型进行空间分区发现不同类型的空间区划存在明显的跨区域性与集聚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将一个概念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从不同的数量尺、空间比例尺、空间维、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同价值观等角度来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角度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和瑞 《技术经济》2008,27(10):32-36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当今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经济联系方向理论、方法,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城市间三个不同层次的经济联系程度,提出了加强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程度、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新奇  范纯增 《经济地理》2000,20(4):97-100
本文在阐述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的基础上,构筑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系统构筑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理想模型,制定了指标计算标准,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度量区域各指标的实现程度,根据模型计算的结果,分析了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现状水平下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提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两大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 -经济-社会耦合理论”,构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7.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关系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该文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利用多因素评价法,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较高,土地承载相对合理,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良好。对土地投入产出潜力和土地承载潜力的测算,得出土地利用潜力增加的空间较小,土地供应已经无法跟上苏州高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的结论。在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江苏省沿江产业带作为研究区,构建了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不同等级评价指标的取值区间,采用沿江产业带1996、2000年的数据,运用模糊判断矩阵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沿江产业带的土地资源基本保持一般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但是,生产稳定性呈下降态势,土地资源保护则处于弱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为沿江产业带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的研究思路,探究了2000—2018年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显著,各用地类型间发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转移,其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时期内地类主要的转化方向和速度不同,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转化方向不同;都市圈内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大量转为生活空间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趋势;京津冀都市圈“三生”空间分布呈“双轴一主一副”格局且较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效益低下是推动“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制约“三生”空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耕地严重流失和农村生活用地比重过大,应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农业技术革新以及土地整治等政策规划和技术的提升优化“三生”空间利用与布局。  相似文献   

10.
WTO背景下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华 《经济经纬》2004,(1):102-104
加入WTO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产业莫过于农业。而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在分析我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与我国土地利用政策现状冲突的基础上,辨析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提出了WTO背景下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GIS技术在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勇  李望  徐莉 《经济地理》2000,20(2):40-46
本文利用GIS技术,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影响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素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分析了产生这些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虽然本研究所做的空间分析还不很系统、不很完善,但向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化研究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芜湖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同时结合四种消费水平探讨了预测期内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芜湖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判断和比较一定区域内各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并确定其空间分布,为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文章以哈尔滨市周边10个市县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6年各市县用地规模的合理性进行定量计算和修正.结果表明: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总目标限定下,哈尔滨市周边市县用地规模合理性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双城市、巴彦县用地规模的合理性较好,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用地规模的合理性较差,宾县、依兰县、方正县、尚志市、五常市的用地规模不合理.在对各市县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后提出了加强用地规模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邱国锋 《经济地理》2002,22(3):363-367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前提。山区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土地利用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受到影响,本文根据粤东北山区梅州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并在评价利用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16.
As an abstract study conception, most research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generally are macro-scale theoretical study with a regional, national or global perspective. Micro-scale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s on ecological risk, ecosystem health and ecosystem safety. In order to assess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o accomplish the transition from micro-scale to macro-scale research, a Driving-Function-State-Output-Respond model framework (DFSOR model)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n regional population, society, economy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risks'. In empirical research an index system is set out to evaluat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land use. The DFSOR model comprises five group of indicators: (1) driving indicators, which include social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conomic pressure; (2)function indicators, which include human function, hydrodynamic function, wind function and gravity.function; (3) state indicators, which include soil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use/land cover; (4) output indicators, which include production output and ecological risk output; (5) response indicators, which are composed of all sort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ing production of ecosystem. The method and procedure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DFSOR model as well. In the case study, Yanchi,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s chosen for the study. An index system is built to evaluate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s which including sandification, water erosion, soil salinization, soil pollution and shortage of wate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 shows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of land use in the research area increase obviously. But it is still in the state of low-graded dang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