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三类动机,即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结果发现这三类储蓄动机都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命周期储蓄动机是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此外,由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2.
杜海韬  邓翔 《经济学》2005,4(2):297-316
本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施建淮  朱海婷 《经济研究》2004,39(10):66-74
中国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近年来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居民储蓄动机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普遍的看法是 ,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中国居民储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标准的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 ,推导出收入不确定性条件下消费函数的显式解和衡量预防性动机强度的公式 ;然后用我国 3 5个大中城市1 999— 2 0 0 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发现 3 5个大中城市的居民储蓄行为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 ,但预防性动机并非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强。在对该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后 ,本文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遗产和遗产税的代际交叠模型,对征收遗产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估算了在两种不同遗产动机情形下,征收遗产税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遗产税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减少了财富代际转移数量和资本存量水平,并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回报率,降低了劳动报酬率,进而影响长期收入稳态水平。遗产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取决于遗产动机,在有目的的遗产动机情形下,遗产税将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偶然动机情形下,其结果依赖于相关参数的大小,作用较为模糊。  相似文献   

5.
周建 《财经研究》2005,31(8):59-67
文章利用1978~2003年样本数据通过消费函数的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研究了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超敏感度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着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附加"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消费模型和ARCH结构对预防性动机强度进行了估计,检验结果发现未来预期收入中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在目前农村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编《居民储蓄调查问卷》考察城乡居民储蓄动机对储蓄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储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储蓄意向由储蓄产品认知、储蓄日常认知、储蓄观念、储蓄态度四个因素构成;储蓄动机由生活动机、无意动机、投资动机、遗赠动机四个因素构成;民族在储蓄日常认知、产品认知、储蓄意向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性别与民族在储蓄日常认知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投资动机、遗赠动机、无意动机对储蓄意向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家庭储蓄的规模反映了人们的储蓄需求,反映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多种因素使人们的储蓄需求转化为储蓄动机和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 储蓄政策对于抑制总需求膨胀和促进总供给增加具有较强的政策效应。储蓄政策作为国家指导和调节储蓄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涉及到国家对储蓄活动的基本态度及对储蓄运行机制的具体设置等问题,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极促进还是消极限制储蓄总量的增长即储蓄总量政策;第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储蓄动机体系即储蓄动机政策;第三,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储蓄结构及储蓄使用机制即储蓄结构政策。 1.储蓄总量政策储蓄总量政策反映一个国家对储蓄总量增长的最基本政策观点。根据不同国家对储蓄总量增长的不同政策观点,可以把储蓄总量政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地对待或限制储蓄总量的增长,二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的增长。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储蓄总量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不同的效应。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消极地对待或限制储蓄总量增长往往会  相似文献   

11.
收入敏感性、跨期消费选择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是现代消费理论研究的三大基石,其所做的假设在中国也有一定的表现。本文以重庆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消费假设在中国农村的适用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状态空间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特征进行了概念化探讨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收入敏感性,且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从跨期消费上看,面对实际利率上涨农村居民倾向增加当前的消费而非储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的增强导致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越来越大,但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治理政策仍需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同步推进,并实现政策的长期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居民消费制约因素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郭楠 《经济与管理》2003,(3):34-35,33
本文在分析消费者外部设定及内部设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受供给约束及流动性约束,并具有阶段性储蓄目标的短视消费模型,证明了除传统收入和财富因素外,当前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存在四个方面。由于商品市场非完备及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供给约束;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或金融工具匮乏造成的流动性约束;由于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造成的居民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后,宏观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加大通过强化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从而严重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由于不同收入组受到的各项约束的强度不同,所以刺激居民消费政策不但要考虑收入分配调整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还要针对不同收入组所受约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分层刺激消费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杨继生  邹建文 《经济研究》2020,55(11):121-137
正确识别中国居民消费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构性差异,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和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基于消费-储蓄生命周期模型,揭示中国居民消费平滑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构差异。模型结构参数估计以及反事实模拟表明:45岁前后是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平滑行为的转折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在年轻时呈递增趋势,中年之后逐渐减弱。借贷限制显著制约年轻居民的消费,但对中年以后的消费有促进作用。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具有更强的风险厌恶,更看重当期消费。而且,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对借贷限制和收入冲击的反应都明显强于城镇居民。从消费保险角度的分析验证了结构参数分析的稳健性,城镇居民对收入冲击的保险能力明显强于农村居民。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的关键,而发展消费金融则是提升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朱波  杭斌 《宏观经济研究》2015,(3):112-119,133
本文基于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医疗支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省际面板数据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都很强烈,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水平;2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增强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虽然比较小,但呈不断上升趋势;3我国城乡居民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在流动性约束条件下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浩 《财经科学》2001,(4):16-20
本在对我国1992-1998年资金流量表初步分析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⑴政府、企业、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8:13:70,基本稳定;⑵储蓄、投资率高,住户部门储蓄占总储蓄一半以上,企业部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3/4;⑶企业是最大的亏绌部门,住户是最大的盈余部门,储蓄与投资分离程度高,占可支配收入的14-15%,这决定了金融资产规模和货币量的迅猛扩张;⑷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以外源融资为主,外部资金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资金运用以实物投资为主,金融资产中以货币性资产为主;⑸住户部门的资金来源以来部门储蓄为主,负债极低,但增长较快,资金运用以金融资产为主,其中又以贷币性资产为主,但股票、国债、保险等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趋势;⑹政府部门有较强的经济建设职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部门储蓄,负债并不高;⑺金融部门在融资中占绝对优势,非金融部门87%的融资活动以金融部门为中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我国高储蓄率高货币化低消费率并存的现象,本文选取2000年-2011年的季度数据,使用GMM方法测算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参数,并基于Dynan预防性储蓄模型验证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性.在验证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的基础上,从货币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超额货币现象与预防性储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居民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我国超额货币发行之间较强的关系,为了减小其负面效应,相关制度需要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居民储蓄是否受利率的影响?其结论是:(1)城镇居民储蓄对名义利率基本无敏感性;(2)城镇居民储蓄对实际利率有弱正相关性;(3)农村居民储蓄对名义利率基本无敏感性,只与收入增长相关;(4)农村居民储蓄对实行利率基本无敏感性,只与收入增长相关。因此,我们不能寄厚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18.
李锋  浮蓓 《经济论坛》2004,(20):103-104
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2002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居民储蓄率高达39%。同期,我国个人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2500亿元,约占当年新增居民储蓄存款的18%。也就是说,保险对储蓄形成了一定分流,但保险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保险保障制度发达的国家,居民储蓄率普遍低于10%。另外,我国人民银行所做的一项居民储蓄动机问卷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9.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朵 《经济学》2002,1(2):339-356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20.
耿敏  付昕 《经济经纬》2002,(6):48-50
为了研究我国存贷款利率降低对储蓄的影响,我们借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当利率和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居民储蓄总额发生的变化,并得到储蓄曲线(S-Y曲线)。结合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比较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这6年的可支配收入及储蓄总额的变化关系,描绘出储蓄曲线,并得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将继续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