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良种荟萃     
黄瓜新品种“豫黄瓜2号”“豫黄瓜2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450002郑州市农业路1号)李建吾教授育成,于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是河南省自育黄瓜品种中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黄瓜杂交种,已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全国近10个...  相似文献   

2.
麦子未收割,“婆家”已找好。 盐都县楼王镇政府心为民想,利为民谋,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了农业种植风险,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去年10月底,全镇共播种“豫麦34号”原种21万公斤,落实小麦面积1.5万亩,首次实现了秋播亩亩订单生产。据初步测算,每亩纯收入可增加1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今年夏熟可望增收15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造林事业的发展,林木良种化育苗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就大林业而言,它是以林木、木本植物为生产对象的,林木又是形成森林的主体。因此,林木良种化育苗是营林生产的关键,同时,又是促进林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地处黄河故道民权县境内的民权林场,多年来,始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积极发展林木良种化育苗,推广应用优良无性系刺槐8048、8033、8047、8062的种根繁殖技术,选育出中林46杨、中林115杨、沙兰杨、欧杨等优良品系十几个,并通过了省部级鉴定。研究选育的豫选1、2、3号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  相似文献   

4.
《农村财务会计》2005,(3):13-13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5.
一、选用良种:麦套花生要选用适应本地种植的、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质好、价值高的中、早熟优良品种,如白沙1016、豫花一号、豫花五号、豫花七号、豫花九号、鲁花十一、鲁花十三、徐州68-4等 二、种子处理 1、播前晒种:花生在剥壳前晒种,可使种子干燥,增强种皮的适应性和吸水能力,促进种子萌动,提高种子发芽率。晒种应在晴天上午10点左右,把种子摊在土场上,厚度约4~6厘米,并注意勤翻动,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这无疑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猴年大礼,将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应该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精神,创新思路,配套运作。一、用资金化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资金是目前农民增收的“第一推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了的今天,农民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不仅对农民带来了直接的伤害,同时使农民因此而不能补偿种粮的资金投入和…  相似文献   

7.
一、“需求”——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的首要因素一国或一地的农业生产结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有其历史渊源。由于“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①,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不管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然而,“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也是社会内部的分工的物质前提”②,“人口数”作为农业生产结构的“物质前提”是因为农业生产结构实质上是社会内部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消费结构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反映,人口数量反映着社会“需求”的大小。所以,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与人口数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人口  相似文献   

8.
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实践证明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政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们对于发挥政策的威力促进生产发展已经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是对于如何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要用活的材料进行宣传、示范,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这次陪同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在垦区推广应用优选法、统筹法(以下简称“双法”)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的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振兴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下面,我们就如何推进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一些资料,谈谈粗浅看法。 一、科学技术进步的含义和作用 科学技术进步是一个始自创造新知识和发明新技术,通过在社会生产中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科学技术资源变成物质财富的增殖,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进过  相似文献   

10.
绥棱农场是一个中小型农场,多年来由于“两业”人员多,社会负担重,历史陈欠多,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近几年经过深化改革和转机建制,农场的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农业在连续几年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连创粮豆总产、单产的历史记录。究其原因,除了深化改革转机建制外,最主要的一条是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一、具体做法(一)强化全员科技意识.把握“科技兴场”前提。“科技兴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场各个领域,单靠哪一个部门都是难以进行的。因此,1995年伊始,农场党委就…  相似文献   

11.
中发[2004]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是世纪之初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全向协调、持续发展大局的大事,更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切的利益焦点。一号文件紧紧扣住这个问题筹谋立策,把准了我国发展的主脉,符合全国农民的最大需要。以种粮为主的纯农户是我国农民中的绝大多数,增收也最为困难,一号文件恰恰围绕“增加粮食生产区种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1985]1号文件明确提出,两洲两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其他沿海地区要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生产结结构,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来发展产品加工,按加工需要发展农业生产,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沿海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沿海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结构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按照股份合作制实行县联社一级法人的事实依据 ●农业问题和解决信用社支农问题需要“合作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的基本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农民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难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解决农民资金短缺,增加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金融支持。面对这一弱质产业,只有走“合作制”道路才能解决问题,但这一切必须需要一定的政策作保障。  相似文献   

14.
齐晓宇  吕春晖 《农家之友》2009,(20):137-138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锦单8号”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以“双包”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中的一种主要责任制形式。它的出现和所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已得到社会普遍的承认。198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业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此,如何正确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特点的角度,对家庭承包制作一点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选用良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中艺十号”、中芝八号”“襄芝二号”、“豫芝六号”等,这些品种不仅比本地品种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含油量高,品质好。在具体确定选用某品种时,要结合品种特性和本地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例如,“中芝十号”属分枝型品种,适合于肥力中上的地块种植,瘦田则不宜选择该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一、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实质“服务”是和“生产”相对应的一组概念,人们划分“生产”和“服务”是以各自所在部门为根据的,一个消费品从设计、组织生产到形成产品的物质形态,并最终进入消费领域,其间要经历若干生产和流通环节,马克思把它叫做社会生产总过程。这个总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万众期待与瞩目之下,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1日正式公布。从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至今共发出了八个这样的文件。2006年春发布的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年来连续发出的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  相似文献   

19.
“税收”亦称“赋税”,“租税”、“捐税”,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社会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民收入中剩余产品分配的一种规范形式。但是,如果追溯“税”、“赋”、“租”、“捐”的本源,会发现它们是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税”的本意是社会成员以占有土地为基础把一部分农产品缴给国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是毛泽东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社会用来生产小麦和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愈少,用来进行其他的生产——物质和精冲的生产的时间就愈多”。这就是说,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因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首先着重恢复农业,他反复强调:“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问题,就是无论如何要认真地、切实地立刻改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