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力 《糖烟酒周刊》2007,(25):26-26
对于休闲食品产业,许多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有人说这是一个营销人频繁跳槽的产业,有人说这是一个毛利很低的产业,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风儿一般难以琢磨的产业。总之,众说纷纭,似乎都有那么点儿道理。  相似文献   

2.
《广告大观》2007,(8S):104-105
这是一个攀岩爱好者心知肚明的道理:在攀岩的时候,有的道路爬上去总会掉下来,但总会有一条道路,每个人都能顺利从这条道爬上去。站在下面的人总是坚信,只要有一个人从这条道爬上去了,我也就有信心能够爬上去。 三人行广告公司董事长胡栋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攀岩爱好者。在他看来,攀岩的道理就是现代品牌竞争的道理——当市场上已经充斥了太多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渠道时,广告主需要的只是一条简单易行、直达目标的选择,这正如那条人人都能爬上去的攀岩成功之路一样。 在这个媒体爆炸的时代,央视就是一条这样的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三联竞争力》2003,(4):58-58
这是一个通俗的道理:当两个人被熊追赶时,没有必要都比熊跑得快,只要能比另一个人跑得快就可以了。所以,人力资本加速折旧的压力并不是无限的,压力来自那些比自己多学了一点知识的人。因此导致人折旧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竞争。  相似文献   

4.
最近想明白一个道理,学者跟企业家最大的差别是,学者以写一篇文章,讲一句妙语作为人生的目的,而企业家是以实际的东西作为他的目的。能够做成大事的人都是目的感很强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句话看上去是一句常识,但是这一条没有处理好的人,基本是做不成事的。  相似文献   

5.
这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是路。路在文言里面就是“道”。于是,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世上本没有什么道理,大家实践多了,自然就会总结出一些道理来。 道理的存在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可以给后人提供经验,避免犯错误,争取更进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是必然的规律,这对于人是这样,对企业也是如此。就眼下中国的企业界而言,如何总结经验无疑是最重要的。中国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固步自封走向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3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而立,对企业来说是从创业期步入成熟期。本专栏问世的目的就在于跟诸位看官切磋一下中国企业界的真知灼见,八卦巷议。以便对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道”。并希望这些“道”会对而立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有所裨益。 好,开张!  相似文献   

6.
文建 《中国报业》2012,(12):66-66
英谚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莎士比亚”。这是.说,由于阅历、修养、兴趣、价值观的差异,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也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解读。基于同样的道理,境外媒体对刚刚过去的“十八大”的解读,也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多样化镜像。  相似文献   

7.
不和大款交朋友言秋一个矫情的题目,狐狸吃上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且不论古训里有那么多交友不分贵贱之道,什么“杵臼之交”啦,“车笠之交”啦,不胜枚举。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是这么一个道理:穷巷里未必都出正义之士,富户也不一定尽是纨绔弟子。然而,道理于人,终究是...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经营者,现在都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要发展,需要有一些能够把企业的未来“想明白、写明白、讲明白”的人。他们甚至认为:没有文化底蕴的企业,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没有精神支撑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情结热。  相似文献   

9.
《新财富》2007,(12):135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有一句谚语叫:邮差可按两次铃,机会只敲一次门。这句话通俗易懂,但却揭示了一个深刻而永恒的道理。那就是:机会,从来都是为有备而来的人所准备。也许你已经身价不凡。财富榜上傲视群雄,或是意气风发,是金融界的青年才俊,但你绝对不会忘记曾经的自己,为了捉住一次又一次的财富机会彻夜苦战,  相似文献   

10.
孙路弘 《网际商务》2004,(11):110-111
经常读书是一个好习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不是依靠短期的强制和强迫就可以养成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读书也可以是为了短期目的,解决所面对的紧迫问题。因此,对于个人来说,读书是一个习惯;对于企业来说,读书应该直接为解决企业的问题服务。这也是为什么《执行》这本书的发行可以突破40万册的道理,也是为什么《谁动了我的奶酪》可以发行100万册的道理,从而引发了《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自动自发》等书的流行和市场轰动效应。于是,出版社就有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是企业集团购书。  相似文献   

11.
明白人的明白话明白肩上长的是自己的脑袋,不以别人的喜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宽容谅解他人的胸襟。明白一个地方的人不比另一个地方的人更难相处。能否和人相处,关键在于自己。明白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先自助而后人助之的道理。明白良...  相似文献   

12.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不印记了得人才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才决定竞争力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杨凡 《饭店世界》2010,(5):16-17
有一个公园里的长椅,以前用扶手分隔成数个座位,后来有人建议把中间的扶手去掉,以为这样可以多坐一些人。去掉扶手后在长椅上休息的人反而少了,大段空闲的座椅无人去坐。公园的管理者怎么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如果公园管理者懂一点心理学知识,就不会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4.
郑永年 《中国市场》2009,(50):50-51
在G20召开以前,美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均衡增长框架,当时中国就非常反对这个框架,认为这是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文件。我也觉得这的确是美国想推卸这次金融危机的责任、搞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理论借口,但是我觉得里面也包含着几分道理。全球化确实是对各个国家都有利,  相似文献   

15.
钟表业有句话:欧米茄的用材特点是“见黄是金”。但对某些人来说:财富只是一种自我的肯定方式,而不是终极目标。本期杂志中的财富英雄王健林就是这样的人,他拥有财富,也曾经酷爱足球。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说明了一个道理:财富应该变成其他形式才存在意义。这使他成为“2005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重要的获奖理由。  相似文献   

16.
《商业文化》2006,(8):92-93
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鲁国人善于织屦,其妻善于织缟,他们准备前往越地去做生意。可是有人提醒他,这样行不通,他们会落得穷困而返。这个鲁国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便进一步向那人讨教,对方告诉他,屦,是做鞋子用的;缟,是做帽子用的。而越人的生活习惯是赤足不戴帽,所以,这个鲁国人到越地能做好生意吗?  相似文献   

17.
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促销员是决定零售的最重要部分,“决胜终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促销员队伍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有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甚至应该是企业人的日常习惯。约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变化是永恒的这个道理。变化是永恒的,这已经是个不需要论证的真理,对于企业,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自然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刘玥 《国际广告》2009,(7):140-141
在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老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将晚上星空视作神的预言。于是,“占星”这一既有科学道理又带着神秘迷信色彩的行当逐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杨过开公司     
宋争 《商界》2008,(4):104-107
杨过是营销高手,老顽童是养蜂技术能人,小龙女是产品开发专家,瑛姑是财务管理天才,这四个人成立一个公司,道理上讲应该战无不胜。然而,即使运用了诸多先进的管理工具,公司仍然陷入了无休止的亏损。到底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