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璞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9,(1):103-107,65
利用调查数据对贵阳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贵阳市老年人以居住在三代及以上户为主,夫妇户也占较大比重;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比重略高于不与子女居住的比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住房条件、经济收入和与子女的关系状况三个因素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俊 《人口与发展》2016,(2):98-107
基于2011年江苏、四川两省720户农民调查数据,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对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父母的居住方式安排、养老依靠对象存在子女身份上的显著差别,相比非独生子女父母,独生子女父母更希望和子女居住,更倾向依靠自己养老;而在居住地点安排、养老经济打算上没有显著差别.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父母的居住地点安排、居住方式安排受到子女身份的显著影响,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独生子女父母更有可能选择机构养老,也更有可能选择和子女同住;而子女身份对父母的养老依靠对象、养老经济打算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我老化态度是衡量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变量.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的影响.控制变量中,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收入、健康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存在显著影响,60 ~ 69岁、有配偶、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健康的城市男性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最积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能够显著地正向影响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三类代际支持中精神慰藉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影响最大,其次为生活照料与经济支持;就性别而言,老年女性在获得子女支持的总量上高于老年男性,女性比男性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更积极.  相似文献   

4.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的逻辑,即病理性老化人群虽然囿于个体禀赋限制缺乏外在连续性,但是居住安排选择仍然遵循内在连续性规律。这种规律在当前老年群体集中体现为家庭主义观念的延续,具体表现为个体禀赋和居住安排选择间的机制遵循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实证上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身体健康状况、照料代际支持对居住安排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个体禀赋进行理性选择的观点。老年人自理能力对选择子女家和养老机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PSM)减少内生性以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种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自理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子女家和养老机构。第二,结论初步验证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遵循通过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子女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而老人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选择子女家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结论,认为政府应将家庭作为养老政策单元,弘扬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主义观,这有利于社会养老非刚性需求群体重新回归家庭,有效缓解社会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家庭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上给予子女较多支持以及这两方面获得子女较少支持、在情感支持上获得子女较少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意愿的关系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发展异地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谆  曹宝新  李冰 《中国市场》2013,(32):55-5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社会养老发展缓慢,与子女共居养老仍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所以老人居住环境设计将是住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分析阐述了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要点,期望以此推动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养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和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多项式logistic模型对影响我国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55%以上的老年人希望能"与成年子女一起住";户籍、婚姻状况、家庭规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对老年人的居住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养老科技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整合技术接受模型,以北京、南京、咸阳三市调查数据为依托,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个体特征、产品因素和子女因素对居家老年人使用养老科技的影响.个体特征的差异显著影响老年人使用养老科技,而产品因素中产品的功能和家庭因素中子女是否为老年人购买过生活用品也表现出显著作用.针对分析结果和养老科技发展现状,就如何更好发挥养老科技作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CLASS调查数据,从家庭结构、家庭消费水平和代际经济支持三个家庭因素出发,探讨了影响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对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作用非常微弱;家庭消费水平并不能显著促进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率;获得子女经济支持显著降低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率,给予子女代际经济支持显著提高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的参与率.说明家庭是城市老年人福利的载体,建议出台家庭友好型福利政策,通过增进老年人家庭子女的就业、经济收入等福利来增进老年人个体的福利水平,让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9年在安徽省巢湖市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在对当前农村老年人家庭子女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分工方式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子女不同分工方式对老年父母获得的经济支持的影响.相对于子女共同平均分担的分工方式,老年父母在子女不平均分担的分工方式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相对于只有儿子分担的分工方式,老年父母在有女儿参与分担的分工方式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并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根据国家民政部预计,到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2007年,天津市对60岁以上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退休人员“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占总数近三分之二,夫妻二人在家生活的约占三分之一,因住房条件、子女生活方式与老人不同、子女远离父母去外地工作生活等情况,促使老人的生活方式、养老观念也逐步发生改变,老人目前选择了与子女分开居住这种养老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现象正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形成所谓“空巢”现象。随着“空巢”现象的增加,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社会问题将逐步凸显。上述问题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大  相似文献   

15.
第一代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由于此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居住方式产生冲击.利用2006年苏州市20-29岁育龄妇女家庭户调查资料,通过列联交互表与卡方检验的方法,判断已婚独生子女居住方式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总体上,已婚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依然以从夫居为主,但也出现了夫妻之间从妻居、父子之间从子居、双方父母之间从独居等新的居住安排形式,这种居住安排与理性选择理论相一致,意味着新生家庭会根据现实需要作出相机选择.比较而言,已婚独生子女家庭更侧重父母的需求,而已婚非独生子女家庭更侧重子女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俊楠 《商》2016,(4):60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我们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现实。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集体居住老年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集体居住的方式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增进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是否发挥来应有的作用,这是值得大众深入思考的。本文针对目前集体居住老年人幸福感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前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影响集体居住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切实的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对策,以提升我国集体居住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索适合集体居住老年的社会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项复制性研究.使用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在北京市西城区开展的“老年人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调查”数据,重新检验了曹杨和王记文使用相同数据所做的公益活动参与对城市退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与这两位作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研究方法上既使用常规回归分析也使用倾向值加权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后发现:如果不控制横截面数据的样本选择性偏差,常规回归模型不仅无法识别性别、居住方式、照料服务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显著性,还会低估年龄、婚姻、健康、子女数的作用程度.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最终不利于研究者充分挖掘实证结果的政策意涵.  相似文献   

19.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我国的民间俗语,反映着老年人对于子女长期照护的照料期待.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长期照护需求的增加、家庭规模小型化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对这一传统观念的认同状况如何?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全国性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老年人对于这一传统观念的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对于子女的照料期待相对较低.其中,女性、年龄较大、无配偶、老化态度较为积极,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更期待久病时有孝子照护.此外,享受社会保障以及认为养老需要由社会承担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同意“久病床前无孝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再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概念,利用调查数据比较分析非留守、准留守和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探析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子女的供养水平低、生活水平低是农村留守、准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共同存在的问题,留守和准留守老人更有可能生活在贫困之中.来自子女的非正式支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的正式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