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舒仁辉 《杭州研究》2010,(2):181-184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人格境界,是和他所处的北宋士风环境、他的成长经历、为官经历,以及持之以恒地坚持儒学理念、强化自身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北宋前期的士风环境入手,对范仲淹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格精神进行研究,阐述了范仲淹的历史贡献和对士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解析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坎坷的一生。认为在政治上范仲淹是开革新先河的典范,在文化上他开豪放派词新声。阐述了范件淹从祥符八年走上仕途,为民请命,为国家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出谋划策,日夜辛劳,正直不阿,屡遭贬黜,百折不回的政治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同时,也客观地分析,他的生命里不是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似文献   

3.
李祝华 《杭州研究》2010,(2):154-157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灵魂和精神闪光点。分析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和伟大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众心为心的理念、崇文重教矢志不移的言行、出将入相力主改革的胆略和自奉节俭的典范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洪淳生 《杭州研究》2010,(2):165-169
范仲淹被贬睦州,但他荣辱不惊,心忧天下之志仍存。其荣辱思想是他强烈的“明主”意识、积极的入世思想和先忧后乐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说起范仲淹,大家就会联想起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那光茫万丈,振古烁今,传颂至今的不朽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这“先忧后乐”思想,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财富和化遗产。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会上,又一次引用千年前范仲淹的名言号召说: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老区建设》2013,(17):60-62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在他死后,南宋朱熹评论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明代方孝孺说他“时屯道难合,谤息名愈全”。  相似文献   

7.
王正午 《魅力中国》2009,(16):109-109
一种有形或无形凝聚起来的文化,会渗透于一个人的生命,伴随他的一生。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有优秀和不良之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人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不断激励他前行;这种文化也是一所学校创办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推动学校前进。  相似文献   

8.
《发展》2008,(7):159-159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孩子。他两岁死了父亲,为了生活,母亲带他改嫁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无钱供他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杂活,一边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困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最使他感到困苦的就是每天的饮食,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历史上能干事又能传道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范仲淹,一个是曾国藩.<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传道的代表作,是他一生的政治总结.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世称闻名天下第一记,这是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谪官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时,应远在千里之外的好友滕宗谅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市)所作的一篇“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以降,“楼记”中所开创的精神境界成了官僚士大夫们的一面镜子,成了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所景仰法师的精神大典,成了我中华传统化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民族至宝,雄绝唱。  相似文献   

11.
杂议一字师     
古往今来,关于一字师的美谈是很多的。但最令人感动的应该是北宋时期李泰伯给范仲淹改记文的故事了。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时期的大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工于诗司散文,风格明健,善写塞上  相似文献   

12.
叶雷 《中国高新区》2011,(2):121-122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不仅探究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企业家创业发展背后的文化密码,更总结了至今仍得到公认的企业家精神,即强烈的事业心、理性地追求利润、禁欲主义的生活观、劳动致富,以及诚实公平交易。  相似文献   

13.
李唐 《走向世界》2010,(22):62-63
画家金增友带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去品味、表现一种悠然、自在、富有文化意味的东方式美女的精神世界。在他的笔下,画家定焦于东方女性的形体美、情态美,试图通过这种定焦去寻找即已失去的一种雅致,一份闲情。  相似文献   

14.
永春 《当代陕西》2011,(11):42-42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胡清俊 《中国报道》2013,(11):110-113
看过韩书力的作品,我感觉他是一位有着浓厚藏族情结、执著艺术信念、高度文化自醒和独立人格精神的人。西藏,成就了韩书力,韩书力也以自己的艺术奉献,使西藏民族艺术名播更远。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出将入相,创建了许多历史功绩。即使在其戍守陇东、防卫西夏的短暂军旅生涯中,也全面地展示了他做为一代非凡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的才略风范,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回味、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充分体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性,首要要从其生成源头展开,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滋养下,通过开展文化批判、文化教化、文化创造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独特的民族本色和丰富的生活特性,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的具体体现。有必要从把握文化属性定位、拓展新兴文化载体及建构文化话语方式等维度,思考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性的现实路径,为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倡导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谢锦文 《魅力中国》2011,(20):259-259
初入文坛时,乡村土地是韩少功的一个道德舞台,承担着他对文革历史的政治反恩和批判。上个世纪80年代,在寻根时期,乡土大地负载的是韩少功作为寻根者的文化理想,他企图寻找一种绚烂神秘,极具原始生命力的古楚文化。韩少功是乡土文学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尤其是他自然的将乡土文学与寻根文学巧妙结合和贯通,更加突显了其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纵观他的多篇乡土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读到他对于精神的一种呼唤,对民族传统精神的追溯,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思考。这些都寄托着韩少功的审美理想和个人情怀,也承担着他对民族历史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城市精神?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李英 《发展》2009,(3):24-24,32
一、农家书屋:农民文化精神的食粮 (一)关于文化精神“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