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鹏 《全国商情》2012,(13):50-51
"用梦想呵护孩子们的未来,用行动凝聚每一份爱心。"以"关注儿童成长,打造快乐童年"为己任,陪伴很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灰太狼和喜羊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逐渐成长。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但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同时更让他们潜移  相似文献   

2.
童话是学前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童话能满足学前儿童本我的需要,儿童通过童话无意识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缓解心理压力,同时,通过童话,儿童可以整合早期内在世界的分裂,促进心理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仍具有浓厚的小学化倾向,学前儿童被迫疲于学习知识的背景下,给予儿童童话的权利,让儿童快乐地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醉 《新智慧》2008,(7):97
2006年郑晓曼顺利地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童话故事书便成了她工作之余消磨时间、净化心灵的“秘密武器”。经常去图书馆看童话书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去图书馆的次数越采越多.她认识了一群喜爱看童话书的朋友。这些童话“发烧友”不仅仅爱看童话书。有的还偏爱收藏童话玩偶,更有甚者穿的衣服、背的包包上面也全印的是童话里的人物。想不到在喧嚣的都市里仍然生活着“不想长大”的童话一族。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成人的童话,童话是儿童的小说。小说是直白的,童话是隐晦的。因而我们能在童话中解读出成人的世界也不足为奇。因而我们看到安徒生的童话和哈代的小说中有着同样美丽而纯洁的女主人公也不足为奇。小美人鱼和苔丝渴望的只是爱情和婚姻,王子和安琪儿却不能给她们一生的承诺。有着不光彩的出身和过去的她们是注定与爱情和婚姻无缘的。但是她们都有着最纯净的爱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作品中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深受人们喜欢。虽然在孩子的眼中快乐王子和燕子是真、善、美和奉献精神的化身,但这两个人物却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多重背景。本文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童话重新解读,发现童话故事以金钱为源起,凸显了当时人们对金钱狂热崇拜的市场化背景、贫富差距中悲剧性的社会背景以及虚幻的宗教背景。  相似文献   

6.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格列佛游记》是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被堪称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政治讽刺小说,小说问世之后,同样受到儿童的喜爱,并成了喜闻乐见的儿童名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外转变?笔者认为除了作者斯威夫特在创作《格列佛游记》时运用了大量具有童话价值艺术表现手法和塑造了童话人物形象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谋篇布局时。采用了童话的常用的三种结构形态,即单线型结构、复线型结构及冰糖葫芦结构的模式来构建整部小说。本文将从上述三种结构形态特点出发,分析非童话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童话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童话的角度来诠释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乌托邦精神"以及通过童话来寻觅当代人心灵的归路,讨论童话给儿童甚至成人带来的心灵的慰藉和寄予希望梦幻般的"乌托邦"世界以现实意义的根源,揭示童话风这一表象后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上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童话对于小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童话里众多的原型;“儿童小说”的崛起见证了小说对童话体裁的借用和发展。本文从原型、体裁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欧美小说对童话的借鉴和超越,从一个新视角肯定了童话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和想象等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它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深受儿童的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说,校园教材中,童话面对的主体是孩子,那么我们教学时就要处处围绕孩子进行设计,以孩子的视角看童话,用孩子的观点说童话,为孩子的发展教童话。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在他的代表作<白雪公主>中成功地运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即碎片式的拼贴、游戏式的戏仿和喜剧性的反讽彻底颠覆了经典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淋漓尽致地嘲讽了后现代社会平庸无聊的生活和精神的空虚与困惑,从而深刻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生活的反童话本质.  相似文献   

11.
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藉以生活的隐喻》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到了思维层面。认知隐喻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焦点,但在隐喻概念、隐喻工作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招致批评与争论。Lakoff、Johnson及其支持者一方面提出反批评,另一方面则提出对策,进一步对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认知隐喻理论在批评中发展成长,研究层逐步形成了"语言——思维——文化——身体——大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汉英语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差异很大。莫言作品《生死疲劳》中的出现的“蓝”并不完全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对“蓝”的认知。作品中“蓝”所隐喻的“贵族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精神”与英语中“蓝”的隐喻意义吻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蓝”隐喻意义的分析,能让中西方读者更好地领略该作品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安徒生童话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尊重,暗合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主义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科技和工业的矛盾态度则隐含着他对生态意识监管缺失的隐忧;对欲望的批判和质朴生活的回归,则为当下物质生活的迷失提供童话指引。在生态文明亟待建设的当下,生态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而安徒生童话则是对儿童进行生态教育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作品里,有一部独特的,散发着清新动人的气息的动画作品《岁月的童话》。作品以其平淡而不失浪漫的剧情。与那个时代的风尚强烈的对应,深深吸引了一批观众,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电影。本文旨在从文学性的角度,探讨与解读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将电影中赋予魅力的气息提取出来,与同仁们分享.以体会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喜福会》中许家四代人的故事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归纳,找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则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相关隐喻的认知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人物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差异背后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究《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特点和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究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委婉语。隐喻是委婉语最重要、最常用的生成机制之一。借助隐喻手段表达的委婉语称为“委婉语隐喻”。文章详述了隐喻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智慧》2005,(10):I0008-I0008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童话大王”郑渊法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大灰狼罗克,几乎伴随了中国一代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何亚娟 《新智慧》2005,(2):52-52
我们都知道童话故事里有个美丽的公主,她沉睡千年后被一个英俊的王子用爱情之吻唤醒了。这么浪漫的爱情童话不论何时提及都会深深地打动我们,但你要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前提是:女主角该是个漂亮的可人儿呀!如果她很丑陋,想必王子不会靠近她。你希望你的白马王子亲吻睡梦中的你吗?那么.在王子吻你之前,首先让自己做个既健康又娇俏的睡美人吧!  相似文献   

20.
《暴风雨之夜》主要映射于经典《伊索寓言》中《吃饱了的狼与羊》。木村裕一运用互文性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相融,进行新的构建,体现了互文性创作的语言形式外化、图式化的创新。运用互文性框架,解析《暴风雨之夜》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烂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人类社会情感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