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小些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2.
以托妮·莫里森为典型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书写着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实现梦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最蓝的眼睛》中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女孩是文化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审美异化和灵魂扭曲的缩影。黑人的自我憎恨、否定和对民族文化的叛离,使他们沦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托妮·莫里森突破了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民族的精神警醒,以强烈的自决意志,去探寻"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优秀代表的作品。小说塑造以黑人为中心的“底层”世界里的黑人生存的现状,特别是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本文通过秀拉、奈尔和夏德拉克的行为揭露黑人悲惨的生活遭遇和黑人本身所具有的厚重的黑人文化来寻找一条黑人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佩科拉、秀拉是托尼.莫里森最早的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们不同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这两位女性的分析,揭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只有继承民族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如果摒弃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黑人母亲,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可以洞见扭曲社会制度下的扭曲人性和扭曲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7.
扭曲的母爱     
托尼.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唯一的黑人女性得主,一直致力于探求在主流社会中维护和构建黑人的文化本位,通过对黑人文化、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的描写,表现出她对黑人命运和文化传统的关注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通过配克拉这样一个黑人家庭庭对待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因此导致地家庭的悲惨同命运,向人们展示了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殖民比土地的占有更加可怕,更  相似文献   

8.
杜波伊斯在《黑人的灵魂》一书中提到在种族歧视下黑人“具有双重意识”。莫里森通过刻画这一类型的人物,说明黑人在双重意识下可能面临被白人文化同化的危险。黑人既是美国人,同时又是黑人,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一个黑色躯体之中。但是,怎样在白人主流社会里保持自己民族的东西,一直是每一位黑人深感困扰的问题,莫里森在她的作品里对这些被同化了的人物持有明显的批判态度,而对老前辈及被容纳的人物则持有褒扬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关注的是作品中对女性意识、女性生存状态、女性发展等方面的描写、提炼。《马商的女儿》是英国作家劳伦斯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论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玛贝尔进行分析,展现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作品《梅丽迪安》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身份的小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由一个迷失自我的女性,经历反叛和南方之旅,最终完成了自我身份寻求的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沃克的文学创造与大多数黑人作家、女性主义作家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以爱与救赎为灵魂的妇女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在文本的写作技巧上摒弃传统叙事手法的诸多特色,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和创新,运用多元的、碎片化的结构框架,更为有效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并在女性主义叙事学意义上有所建树.沃克所的“妇女主义”是一种跨越种族藩篱和性别的美好世界,进而颠覆了黑人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与爱丽丝·沃克是英美两国大师级的作家,莱辛以她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探索了女性在通往自由之路上的自我成长,其中那些极富独立精神,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而沃克由于具有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双重身份,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把追求种族平等与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莱辛与沃克都怀有深深的非洲情愫,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非洲情怀。这两位作家在刻画妇女形象时都表现出了博爱的人文情怀,在对女性争取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重构自我的价值方面投入了浓墨重彩。虽然两位作家都拒绝被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但是二人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女性主义的力作,都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宠儿>中的"大母亲"原型入手,利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探讨莫里森笔下黑人母亲主体性丧失的根源,褒扬其维护主体性的行为,可以揭示出莫里森所倡导的民族意识复归的思想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论文运用解构主义理论,探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乐园》的主题思想,阐述了小说中黑人构建乐园的失败尝试及其原因,阐明了作家在小说中为黑人种族指示的发展方向,即以开放心态建立黑人们的和谐乐园。  相似文献   

16.
库切作品中黑人女性因殖民统治、性别压制以及主体意识的缺乏而“失语”,她们处于社会最低层。黑人女性以沉默抵制不平等的话语权及对其主体地位的剥夺。库切希望黑人女性建立起主体意识并争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母爱与暴力     
本文通过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和母爱表现形式,来分析莫里森是如何让母爱与暴力并置,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表现形式来展现生活在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重负.  相似文献   

18.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托妮·莫里森的经典小说。作家在小说中采用多角度叙事、文化色彩人物刻画、自然叙事隐喻三个方面的叙事技巧,实现了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叙事艺术具有前景化风格。这一独特叙事模式增添了小说的形式美学意蕴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借助于这一叙事艺术,作家突出展现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冲击下的精神迷失、文化传统重构的呼唤、身份认同的追求,揭示了作家对于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黑人前途命运的深深思考。透过前景化叙事艺术,读者能够充分挖掘小说的潜藏文本,进而深入解读小说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瑞森在她的《柏油孩子》中运用大量的隐喻揭露和批判白人对黑人的“精神奴役”,指出黑人民族要摆脱大国的文化侵略和占领,寻求自身的前途,必须坚持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0.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恢复和重建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而且成功塑造了寻找灵魂回归和获得心灵救赎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时,她对于黑人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